\n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n';
//判斷articleBody是否加載完畢
if(! GetObj("artibody")){
return;
}
article = '
\n'
+ GetObj("artibody").innerHTML;
if(article.indexOf(strAdBegin)!=-1){
str +=article.substr(0,article.indexOf(strAdBegin));
strTmp=article.substr(article.indexOf(strAdEnd)+strAdEnd.length, article.length);
}else{
strTmp=article
}
str +=strTmp
//str=str.replace(/>\r/g,">");
//str=str.replace(/>\n/g,">");
str += '\n 文章來源:'+window.location.href+'<\/div><\/div>\n';
str += '\n |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
|
壓榨油真的更健康嗎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1日 15:59 蘭州日報
作者:張清源 食用植物油行業一向是兩種生產工藝并存:壓榨和浸出。它們之間只存在取油方式的不同,并沒有取油質量上的任何差別。然而,出于商業利益博弈的需要,本來是傳統和現代兩種不同工藝的區別,卻被包裝成健康和有害的分水嶺。既“人民大會堂專用油”事件后,食用油“壓榨門”事件再次凸現行業信任危機。 “壓榨門”事件起源 2006年5月26日,桂林市象山食品批發城內經營食用油的張某,為推銷其經銷的品牌,貼出一張小廣告稱:“本店出售的食用油是用機械生產的壓榨油,是純天然綠色食品,最健康、最安全;浸出油是用化學方法提煉的,有化學溶劑殘留,不安全。”此廣告立即引起同一批發城內另外兩個食用油經營者的反感,認為這個廣告對他們銷售的食用油構成了詆毀和損害,他們向工商部門投訴要求張某立即撤下廣告并公開賠禮道歉。 桂林市工商人員立即作出了反應。為準確處理,他們分別向全國糧油標準委員會、技術質量監督局了解情況。根據專家“壓榨法和浸出法只是兩種不同的油脂制取工藝,國家食用油標準對這兩種工藝都予允許使用,要求標明生產方式主要是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讓消費者根據各自的喜好進行選擇”的意見,桂林市工商局作出了“張某在宣傳其經銷的食品油時貶低他人的產品,不僅嚴重誤導了消費者,也擾亂危害了食用油市場秩序,屬不正當競爭行為”的處理意見,責成張某立即撤消那張廣告,并向投訴方賠禮道歉。 然而,一場波及整個食用油行業的“壓榨門”事件遠不是一場商戶之爭這么簡單,記者在調查中得知,桂林商戶張某的那張小廣告不過是某品牌近期宣傳口號的落地行為。“壓榨油才是健康油”、“壓榨油與浸出油截然不同,全過程無需任何化學添加劑,保證產品安全、綠色、無污染”以及“浸出油生產過程中頻繁使用化學物,質量遠不及壓榨油”等宣傳論調早已在某品牌的廣告中鋪天蓋地,商場、超市乃至于報紙上的類似廣告已經在消費者中間造成了相當嚴重的輿論誤導。記者在隨機采訪中發現,對于“壓榨油比浸出油更健康”的偽命題,多數消費者采取“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態度。 誰導演了“壓榨門”事件 屬于快速消費品的食用油健康問題,一直是行業管理部門的監管重點。全國糧油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參與多項國家食用植物油新標準起草工作的高級工程師薛雅琳對記者坦言:“壓榨法和浸出法只是兩種不同的油脂制取工藝,無論是浸出油還是壓榨油,只要符合我國食用油脂質量標準和衛生標準的,就都是安全的食用油。” 從工業角度上來說,兩種不同的油脂質取工藝主要區別是:壓榨法利用施加物理壓力把油脂從油料中分離出來,來源于傳統作坊的制油方法,現在的壓榨法已經是工業化的作業。相對于壓榨法這種非常古老的生產方法,浸出法選用符合國家相關標準的溶劑,利用油脂與所選定溶劑的互溶性質,通過溶劑與處理過的固體油料中的油脂接觸而將其萃取溶解出來,并用嚴格的工藝脫除油脂中的溶劑。與壓榨法相比,浸出法制油粕中殘油少,出油率高;加工成本低、生產條件良好;油料資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薛雅琳告訴記者,我國植物油料種類繁多,不同油料的化學成分、含量、物理性狀有差別。壓榨法和浸出法這兩種油脂制取工藝分別適用于不同的原料。 那么,究竟是誰利用消費者對油脂榨取工藝的不了解大肆宣傳,掀起了“壓榨油優于浸出油”的荒唐論調呢?一位食用油經銷商對記者道出了原委:自從“壓榨門”事件爆發后,浸出油經營者的顧客流失率非常嚴重,類似于桂林象山的商戶糾紛事件早已不止一起。根據古羅馬“這件事到底對誰有利”的原則,“壓榨門”事件的始作俑者一望便知。但是,對于這場行業鬧劇,有關部門卻因為種種原因只能“向消費者闡明真相祛除輿論誤導的影響”,對于混淆視聽的某品牌廣告卻始終未能叫停。 “壓榨門”突顯行業誠信危機 一場利用消費者對于市場信息的不對稱而策劃的彌天大謊,為什么能夠肆無忌憚的大行其道而得不到任何實質性懲罰呢?一位市場分析人士說,相對于那些小作坊生產的劣質食用油,對于市場上某品牌這種虛假性廣告的治理難度更大,行業標準的不夠讓國家監管部門往往有苦難言。例如幾年前喧囂塵上的“人民大會堂專用油”事件,有關部門早就證明這是一種不負責任的炒作,因為根本就不存在什么“人民大會堂專用油”,但某品牌的廣告卻公然將謊言繼續到現在。 近年來,由于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產品同質化日益嚴重,行業的相關標準又往往不能及時到位,而身為快速消費品的食品行業又直接牽涉到健康安全的敏感話題。因此,很多企業往往通過借助不正當競爭手段,鼓吹并無科學依據的食品理念,以便迅速擊敗對手。例如最近火爆一時的“油炸方便面致癌風波”的始作俑者就利用這種營銷手段迅速占領了方便面市場一角江山,與“壓榨門”事件一樣成為這種企業不正當競爭現象的真實反映。 國家工商總局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這種行業間的不正當競爭行為中,最大的受害者還是消費者。商家的欺詐宣傳除了嚴重損害了消費者的經濟利益,更重要的是它讓消費者喪失了知情權,使得市場秩序混亂,直接影響行業的健康長遠發展。因此,正本清源、澄清誤導消費者的言論,積極推動行業標準化就成為政府和行業協會的當務之急。由此看來,既中國營養學會和食品科技學會上周聯合為油炸方便面正名之后,這場在食用油中摻雜了口水的“壓榨門”事件也將很快云開見日。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