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竇紅梅) 爆肚馮、馬記月盛齋、奶酪魏、小腸陳、茶湯李、褡褳火燒……這些讓北京人牽腸掛肚的老字號小吃,昨天,11家老字號在后海“九門小吃”集體亮相。
風景秀麗的后海邊上,沿著孝友胡同走十幾米,就能找到一座古樸典雅的老北京傳統四合院。上午9點多鐘,門口已經聚集了不少人,86歲的常大爺告訴記者:“聽說前門的小吃都搬到這里了,一定要好好嘗嘗。”走進四合院,小吃街上各家的招牌店面一字排開,羅
圈靠背的坐椅、四方木桌,墻上掛著老北京街景的黑白照片和彩色風俗工筆畫,“門框胡同”及“前門”、“崇文門”等命名的包間——讓人感慨老北京的小吃也上了檔次。
爆肚馮的第三代傳人馮廣聚老爺子告訴記者,早上六七點鐘就忙乎開了,各種配料準備了70多斤,光牛百葉就有40多斤。在這條小吃街上,同樣忙乎的還有年糕錢的第三代傳人錢德才、奶酪魏的第三代傳人魏廣祿、戶部街馬記月盛齋第六代傳人馬國琪、羊頭馬第七代傳人馬國義、俊王一德順齋燒餅第四代傳人王世華、豆腐腦白第四代傳人白華、小腸陳第四代傳人陳秀芳、茶湯李第四代傳人李躍、恩元居第二代傳人馬正國、褡褳火燒改制后負責人劉國壯……這些老字號傳人50年來首次聚在一起,共同為北京小吃“叫賣”。
開門沒10分鐘,爆肚馮賣出20多碗;剛2個多小時,豆腐腦白準備的全部原料已經用完了。大廳里都是聞訊而來的老食客和周圍的街坊,收票臺前排起了長隊,老字號的伙計們忙得抬不起頭仍然有點供不上。“小吃大藝”,北京老字號協會負責人高以道告訴記者,聚集到后海岸邊的這11家老字號小吃傳人,家家都有講不完的故事;一碟一碗,都凝聚著老北京的歷史、技藝和文化。他們干起活來精工細做,精雕細刻。奶酪魏的餐具不能沾上半點油腥;俊王一德順齋的燒餅要外酥里嫩,咬開后能分出十幾層;焦圈不小心掉在地上要一摔八瓣;還有“白記豆腐腦白如玉,嫩如脂,入口即化”;羊頭馬“切頭肉薄如紙,撒鹽花似雪飛”。
北京傳統小吃處于危急之中,據檔案館查證,北京小吃有600余種,但如今留下來的還不到100種。馮廣聚老爺子說:“北京小吃是我們幾代人的事業,老一代交給我的不能在我這代失傳,希望通過這次換新址我們能重新站起來。”RJ0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