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歐陽江河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6月10日 17:23 經濟觀察報 | |||||||||
沒有了詩歌,就不會有下一個奧斯維辛嗎? 采寫:安琪 時間:2006年3月
地點:北京 經濟觀察報:給你打電話的時候,你有兩句話讓我非常驚訝。第一句是你說你從來不上網,不會打字,不會使用電腦;當我說你應該學一學時你說出了第二句話,你說你已經50歲了,不想學了。如此意氣風發的歐陽江河居然也50歲了,實在讓人不能相信。多年前提出“中年寫作”的歐陽江河,會不會在哪一天又出手“老年寫作”的大論? 歐陽江河:我不是從來不上網,我只是不上網聊天,也很少看詩歌論壇而已,我上網更多的是為了看一些詩歌以外的消息,了解詩歌界的現狀主要還是詩友間的交流。 我對網絡持保守態度。網絡詩歌過于類似詩歌中的貨幣行為,發行權利掌握在詩人自己手上,沒有經過編輯等環節,缺少了客觀性,文學寫作中一個很重要的“他者”就不存在了。對文學,我還是強調應該有一個“他者”。網絡時代人好像活在網絡里,你在美國也好,你在歐洲也好,一上網,就和一切都聯系起來,享受不到韓波所說的“生活在別處”,跟母語隔離的狀態也做不到。 網絡真是一種很奇怪的現象,它讓人們置身于像剛剛烤過的面包還在冒著熱氣的現場感里,是對漫游、放逐和旅行狀態的一種取消,這三種狀態恰恰我以為是文學精神的一種呈現。我認為寫作的冒著熱氣的現場感一定要和深思熟慮的沉淀相結合,這在網絡寫作中很難做到,網絡寫作帶來的眩暈感和慢不下來的情形究竟是好是壞,我一時也下不了定語。我對網絡不是拒絕,只是沒有參與。我不屬于網絡這一代人,我還是屬于通過出版物來閱讀的那一代。 我只會用一根手指在電腦上打字,快不起來,基本上還是用手寫,寫作量少也跟這個有關系,不過這也很好,它讓我不輕易發言。中國當代詩歌在數量上真是太多了,如果把百年新詩像古代一樣刻在鐘鼎上,要把地球壓垮的。中國古人最早的文字是刻在鐘鼎上、甲骨上的,然后是刻在竹簡上,那時候文字的使用和保存都很珍貴,一言九鼎就是這樣出來的。然后,出現了造紙術和印刷術,文字就開始鋪張起來了。到現在,連一張紙的重量都不需要了,寫作、流通、傳播、閱讀、論爭、成名,一切在網絡中進行。 你說的50歲,我現在沒什么感覺,我到現在也還沒有白發,沒感覺老啊。當然在性格上有一些改變,以前在性情上就有些快和急,現在更快更急,更不能容忍不完美的東西了。但更多的時候我又覺得自己太平和,太寬容。至于你說的意氣風發,我覺得到現在已蒸發掉不少了,剩下的估計會延續到80歲。 我當初到30歲時很驚訝,想怎么就到30歲了,不過到40歲時反而沒了感覺。現在馬上要到50歲了也沒什么感覺,好像是另外一個人在我身上老去了一樣。記得1994年我在美國時,楊煉寫信說已經40歲啦:媽的,老了。我回信說我怎么覺得不老。當然50歲生理上還是有些反應,比如說眼睛看小字有點重影,不過我一點也不緊張。 從寫作上來講,現在我大大地減少了寫作量,原來我幾乎每天都寫,八十年代九十年代一直到1997年回國以前一直在寫,現在就不是了。盡管很多人認為我的寫作早熟,但我的寫作一直沒有出現那種心理和精神上的衰老感。我認為65歲以前都是中年或壯年,之后才是老年,我估計我到65歲以后還是中年。 會不會提出“老年寫作”的理論,我也不知道。 經濟觀察報:作為第三代詩群的一個重要詩人,你如何看待當年的詩歌運動? 歐陽江河:我是五十年代出生的,而提出第三代概念的那撥人比我出生晚一點,但我不可能是第二代也不可能是二點五代,只好是第三代。我在評價第三代時是從評價我們自己和比我們略晚的那群人入手的。 我記憶中的第三代是肉身的,有節日狂歡的興奮,這是一群真正把詩歌和生活混在一起的人,真正使詩歌寫作處于民間狀態,這個民間和現在劃分的民間寫作完全不一樣。那時候,大家都混在一起,寫作、聊天、日常生活,不同寫法、不同流派的詩人都混在一起,那時也沒有手機呀網絡啊之類的東西,大家就奔走在見面的路上,你來我往,不少詩人基本上天天見。當時我身居軍隊機關大院,相對還是比較封閉,即使這樣,也基本上隔三岔五天就會和其他詩人有聚會。詩人們互相間你到我家住我到你家住都是常事,當時柏樺、張棗在重慶,他們也是動不動就來成都。我和翟永明的單位就隔著一條馬路,有時中午在食堂打了飯端著飯碗就到她那兒聊天,下午兩點再回單位上班。 那時候詩人之間的聊天是通宵達旦的,有一種狀態,寫了一首詩想讓誰看就馬上騎車或乘公共汽車過去,每個人都想認識更多的人,比如到萬夏家里為的不只是去看萬夏,而是要到萬夏家看看能不能遇到新的不認識的詩人,這種情況很普遍。要寫作時就跑到另一個詩人家一住一兩個月也是常事。中國詩的寫作從古代開始就是高山流水、相互之間唱酬交流的產物,不像西方詩歌常常是孤寂的產物。 八十年代是我文學生涯中非常重要的一筆財富:生活經歷和文學經歷的鄉愁,交談、寫作、冥想的鄉愁。在網絡聊天中成長起來的年輕一代,我想已經感覺不到我們那種肉身和文學融合的境況了。 經濟觀察報:四川詩歌是第三代重要的策源地,為什么會是四川而非其他省份呢? 歐陽江河:四川詩歌是第三代重要的策源地這很正常,這里天高皇帝遠,人們喜歡泡茶館、吃火鍋、閑聊、飲酒、讀書,養出了閑適的文人心態,同時,這里又有一種很非非和莽漢的東西。這兩極的結合造成了書卷氣、江湖氣、市井氣的并存,口語和書面語的交匯,使四川詩歌寫作呈現出引人矚目的現代詩語言奇景。 四川人很好強,個性很張揚,但又包容,不排外。這些都是四川成為第三代詩歌重鎮的原因。 經濟觀察報:一直覺得第三代詩人群體有一個奇怪的現象,就是出入自如,這里的出入指的是詩歌寫作的出入和生活狀態的出入,也就是說,第三代詩人們可以隨時停筆或拿筆,隨時出國或回國,你對第三代詩人的這種現象如何評價? 歐陽江河:并不是每個人都這樣,第三代詩人范圍太廣了,怎么評價呢,每個人的情況都不一樣,很難從現象理出本質。其實,第三代詩人在經過青春的熱血激情后也得考慮養家糊口,有些比較有名的機會多了,如果機緣湊巧就出去走走。第三代詩人出名的方式比較傳統,主要通過刊物翻譯等,被認識,被邀請出國進行文化交流。不過第三代重要詩人大多都出去過也是事實,這體現了國外漢學界對中國詩歌的關注已經關注到了第三代,而且是非常關注。這種關注大約已有十年時間,從九十年初開始,我算比較早的,很早就出去參加朗誦會等。至今這種狀況有增無減,據我所知,在國外給第三代寫博士論文的各國學者很多。 經濟觀察報:你認為你現在和詩歌的關系是既“中心”又“局外人”,這樣可以方便看到中國當代詩歌的問題,那么,你看到的中國當代詩歌的問題有哪些呢? 歐陽江河:詩人們互相之間根本不一樣的東西太少了這是一個問題,這跟交流越來越有慣性有關。還有,寫作越來越變成一種游戲,大家沉迷于階段性的而非永遠性的東西,對根本性的東西遺忘了,如人和宇宙的關系等。這是從寫作角度而非文本角度說的。 當代詩歌面臨的一個重大問題還有,如何將那些無暇讀詩、無興趣讀詩的人吸引過來,讓他們真正開始閱讀詩歌。據我所知,平時不讀詩的人當中,有不少其實是詩歌文本所預期的假想讀者。我不知道這些讀者是不是已經倦于任何帶有文學性質的閱讀。對此,我難免有些遺憾,有些迷惑,有些憐惜。這不僅因為當下人們對詩歌的冷漠,與二十年前那一代人對詩歌的狂迷,兩者之間的落差讓人頓生滄桑之感,隔世之感,也不僅因為對詩歌的狂迷和漠然兩者都屬各自時代的時尚之舉,它們分別折算出詞在不同時代的得與失,輕與重,力量與無助,透明度與磨損度。我的遺憾,迷惑,與憐惜,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自己這些年來也不大寫詩讀詩了。這樣一個詩越寫越少、越讀越少的過程,伴隨著心智變得成熟、冷感、抑制、不惑、超然,伴隨著時間的逐漸消失。或許,還伴隨著阿赫瑪托娃在擱筆之后的那種夢中人似的“屈尊微笑”。但這未必是真的。至少對我本人來說,下面這個看法由來已久,且根深蒂固:詩歌在任何時代都是人類最深邃的夢想,它不僅僅是感動,鄉愁,越界,愛恨交織,它主要還是對人類處境的洞察和呈現,是一種生存方式。我們怎么能以心智成長的名義去冷落詩歌,要知道最好的詩歌恰恰包含了人類心智最成熟的部分。當然,詩歌的奇異之處,還在于它給心智之成熟添加了一點不可知,不可說,以及一點迷惑。 經濟觀察報:阿多爾諾說,“奧斯維辛之后,寫詩是殘忍的”,這成為一句很時髦的責難詩歌的話,你對此如何理解? 歐陽江河:法國超現實主義詩人艾呂雅有一行詩說的是:我輕輕觸碰一個開關,一座花園在我眼前打開。閱讀詩歌就是置身于花園。而那些拒絕閱讀詩歌的人可以說:這個世界上到處都是貧民窟、難民營、不毛之地和戰爭的廢墟,呆在詩歌的花園里道德嗎?問題是,難道不讀詩,讀災難報道、統計數字,以及形形色色的政治綱領或經濟理論,就天然是道德的嗎?阿多爾諾說:奧斯維辛之后,寫詩是殘忍的。這個著名的意識形態斷言是用左派的語言在定義一種右派現實,對此,我的疑惑是:沒有了詩歌,就不會有下一個奧斯維辛嗎?依我之見,無論是災變時代還是消費時代,置身于寫作和閱讀詩歌的心靈花園,都是必要的。誰會拒絕詩歌呢?無處不在的老大哥說:不要聯系我們,我們會聯系你。沒人知道老大哥會采用什么樣的語言來聯系:黨派語言?報道語言?行政語言?教科書語言?統計學語言?硬件或軟件的程序語言?數位語言?不得而知。但我肯定:那不會是詩歌語言。 在最極端的意義上,我認為,由于沒有認真閱讀詩歌,中國的學界精英、思想精英、媒體精英、科學精英、政治和經濟精英,迄今為止只是在說一種行話。我承認那可能是些了不起的行話,但說到最深處總讓人覺得欠缺了一點什么。因為行話如果不是劃界的產物,就什么都不是,而詩的寫和讀則是一種越界行為。詩意從不固定在某個地方,它變化著,它流動著。在現代性的語境中,變化是不能壟斷的,流動則是一種稀缺資源。 經濟觀察報:你曾說,“古老的詩意已經走上了現代性的不歸途”,你所認為的現代性是什么呢? 歐陽江河:現代性是嵌入當代詩歌內部的一個“解組要素”。破解了這一點,就會知道為什么詩學家們會用“越界”來定義當代詩的寫和讀。就當代詩歌的閱讀而言,細讀是專為精選出來的讀者開的一個處方,謝天謝地,這個處方不是為懂或不懂所開的。懂,是真的懂了,還是永遠只是一個假設?一個假定出來的懂,就像假幣和劣幣一樣,遮蔽了詩意深處的真幣與黃金。真的,詩學家們已經被懂還是不懂這個煩人的初級問題糾纏得太久了。實際上,懂或不懂是一件先于詩學闡釋的事情。由于現代性的發生,詩意已經越來越難以作為可以抵押出去的“不動產”起作用,所以,像中國傳統詩話批評中那種幾乎可以量化的文本資源,我認為已不復存在。 經濟觀察報:跟你交流過的人都能感知到你身上的激情,在這個理性的物質化的時代,詩人的激情是否有存在的必須? 歐陽江河:詩人的激情,從來都是必要的,我是說從來,而不僅是在現在這個消費至上、物質至上的時代才有必要。其實我個人不認為這是一個理性的時代,我認為這是一個喧囂的時代。詩人的激情是否必不可少呢?假如真是一個理性的時代,就特別需要詩人的激情,因為它能把人性的能量激發出來。我個人認為,在任何時代,詩人的激情都不應該過時,雖然我個人的寫作,傾向于一種“智性”,一種冷感的激情。但是,我們不能濫用詩的激情。比方說,有些人把這種激情“表演化”,把它作為一種急功近利的東西,一種標簽拿來表演的話,是非常有問題的。這種情況,余華的小說,米蘭·昆德拉的小說都有所諷刺。 來源:經濟觀察報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