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生活 > 正文
 

警惕民營航空“空殼化”趨勢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6月08日 09:22 中國消費網

  上周又有兩家投資企業宣布進軍民營航空市場,在內蒙古組建支線航空公司,而在此前已經宣布籌建的20余家民營航空公司中,大多數都閃爍著投資企業的身影。

  越來越多的分析師和航空界人士認為,一些民營航空公司根本沒有產業運營的計劃,只是為了飛起來之后,成為一個擁有航權資源的“殼”,而急于獲得國內航權的外資航空公司勢必會參股或者控股。民營公司的生死或否并不重要,外資們想要的只是順利進入國內
市場,而民營的老板拿到的是大筆的現鈔。

  記得最初時,奧凱總裁劉捷音在首飛前,信誓旦旦地說:希冀用一己之力,要做一條攪動國內航空市場的鯰魚。然而市場壓力,迫使奧凱先求合資于大韓航空,再被均瑤集團控股;而成都的鷹聯航空雖然偏安西南,但其背后的神秘股東以及與新加坡方面有密切聯系;新近開飛的東星航空,老總蘭世立長袖善舞,但從東星申請籌建開始的那一刻,“資本運營”就成為這家民營航空公司靈魂深處的核心力量,而之后,無論蘭世立無論怎樣騰挪跳躍,也將都是資本運作的一個環節。

  是走產業運營的道路,還是走資本運營的道路,決定了民營航空的何去何從。

  60年前,兩個退役的飛行員,英國人諾伊·法瑞爾(RoyFarrell)、

澳大利亞人悉尼·德坎特茲奧(Sydney deKantzow)各自以1港元作為注冊資本,隨后又有糖商巴菲特·斯威爾注資,輾轉從最初的一架作為剩余物資被處理掉的DC3飛機,發展到現在近百架的大型客機。這就是亞太地區排名第一的國泰航空公司的發家史。

  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美國,借“天空開放”之機,蜂擁而起的上千家航空公司,生存至今的不過寥寥,絕大多數航空公司都成為現有幾家航空巨頭的附庸。

  從這個角度上講,產業運營固然可以成就航空巨頭,資本運營則只能成為巨頭們的分母。但所有民營航空如果都是為“沽”而設,那么有希望攪動盤活國內市場的鯰魚,豈不是未曾長大就被販到魚肆,搞活市場等等言論也是一番荒唐話了。(編輯:盛秀華)


愛問(iAsk.com)


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