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六一”兒童節。昨日記者從廣州多家醫院了解到,隨著社會生活環境的改變,孩子們承受的壓力也不小,由此而產生的心理問題也日益增多。
統計數字表明,在少年兒童中,在不同的年齡段有過不同程度行為障礙的占15%之多,更讓人感到意外的是,他們有70%的人都出自于文化水平較高的家庭。專家提醒,父母在呵護孩子們身體健康的同時,別忘了他們的心理也需要呵護。
今年8歲的濤濤(化名),父母都是海外留學歸來的公司高級管理人員,家庭條件相當的優越。可是濤濤卻似乎有點“生在福中不知福”,僅上小學3年級的他經常一個人發呆,不愿和小朋友一起玩,生性非常孤僻。在和醫生聊天時,濤濤甚至說出了“覺得活著沒意思,還不如去死”的話,讓他的父母感到非常的震驚。“我們給孩子這么好的生活學習條件,他怎么可能這樣想?”濤濤的父母怎么也想不明白。
不應過分安排孩子活動
經過對濤濤及其父母的了解,廣州市兒童醫院心理門診主任查彩惠發現,濤濤的課余生活已經被他父母安排得滿滿的:鋼琴課、繪畫課、足球隊等等。“這些都是孩子喜歡的活動,他是很感興趣的,怎么能說給他帶來壓力呢?”談起這些課余活動給濤濤可能帶來的壓力,他父母非常不解。查彩惠認為,大多數有目標來規定孩子的學習項目,都會給孩子帶來壓力,即使是孩子感興趣的活動也不例外。
缺少父母關懷容易早熟
家杰(化名)也是一名出自高知家庭的孩子,因為父母工作忙,家杰早在3、4歲的時候就開始全托在幼兒園了。最近,父母發現剛上小學一年級的家杰經常把自己的雙腿夾緊來回摩擦,然后就會滿頭大汗,并且脾氣十分暴躁。經過醫生檢查發現,原來家杰這種異常的行為是“手淫”的其中一種。
孩子才7歲,怎么就會“手淫”了呢?家杰的父母說什么也不相信。查彩惠說,由于孩子從小就被父母寄宿在幼兒園,與父母接觸比較少。每到了晚上睡覺的時候,來自外界的刺激和生物鐘不一樣,不是每個孩子都能到點就睡。孩子在無所事事的時候,偶爾的機會通過手淫獲得了一定的快感,久而久之就成為了習慣。每年到她這里治療這類疾病的孩子達到了五六十例之多。
外來工小孩現狀堪憂
“在廣州,有一個龐大的外來工子女群體不能忽視。”省醫兒童少年心理學研究室主任戚元麗在門診很少見到外來工子女,但是有一個孩子留給她很深的印象。那個孩子已經8歲,讀小學二年級,從小父母就覺得他特別淘氣,爬上爬下、吃飯打翻碗,一個人在家里像猴子似的到處攀爬。大人工作太忙,顧不得這么多,一心就想著到上學有老師管著就行。一年級時他就表現很特異,上課鬧個不停根本不服管,二年級時學習很差跟不上班,老師建議家長無論如何要去診斷。
檢查發現,他的體內鉛含量達到53,遠超出正常40的標準值,仔細詢問醫生找到根源:孩子的父母是外來工,靠著一點本錢開個檔口做涂料買賣,因為家里條件差,家就是倉庫,孩子從一出生就住在涂料堆里,日積月累造成了慢性鉛中毒,誘發了多動癥。
戚元麗分析,對于1到3歲的孩子而言,出現一些不良的心理問題,主要是由于遺傳因素和生育、發育時期的營養因素所造成的。而4歲以上的孩子則受到家庭成長環境的影響較大。家庭如果居住環境狹窄、孩子長期被關在室內、父母工作繁重忽視養育,這些都會增加兒童心理障礙的發病率。而外來工家庭中普遍存在以上問題,如果父母欠缺相關文化知識,不懂得多動癥的早期癥狀,錯過了最佳治療時間,會給孩子帶來終身遺憾。
75%少年犯兒時曾患行為障礙
昨日,全國首家“中國注意缺陷多動障礙教育中心”在中山三院正式掛牌啟動,該院兒童發育行為中心的鄒小兵主任介紹,由于生活環境日益受到污染以及推行的應試教育等原因,少年兒童在生長發育過程中,有15%的人都在不同年齡段存在不同程度的行為障礙。
15%兒童存在行為障礙
一項監獄里面的調查則表明,走上犯罪道路的孩子中,75%的人在小時候都有過行為障礙性疾病。“多動癥是兒童一種主要的行為障礙。”鄒主任說,在少年兒童中,多動的發病率占達3~5%,他們常常表現為上課精力不集中、不能有步驟有計劃地完成家庭作業,與同學玩耍時,語言粗魯,動作富有攻擊性。對權威表現出極強的逆反心理,如得不到及時的糾正,他們都有可發展成更嚴重的行為障礙。
廣州市腦科醫院兒童心理門診的徐麗萍博士也介紹,目前兒童的行為障礙病因尚不清楚,一般認為除了與遺傳有關外,還跟家庭教育、社會環境有關。比如父母行為比較粗暴或孩子經常接觸一些暴力渲染的電視或圖片,孩子患心理障礙的發病率也會大大增高。因此,家庭教育對培養孩子健康心境至關重要。徐博士說,對于一些患病兒童,家長不妨經常羅列他的好行為,給予適當的獎勵,以此來讓他慢慢淡忘不良行為,同時也可以通過游戲等活動讓孩子的精力得到發泄。
7成患兒來自高知家庭
“文化程度越高的家庭,孩子越容易患行為障礙。”鄒小兵主任說,中山三院的兒童發育行為中心自1999年開診以來,至前日為止,已接診了萬名新增的兒童病例,他們做過粗略的統計,出自文化程度較高家庭的占達7成,而文化層次較低僅占3成之多。“其實高文化程度家庭的孩子問題更讓人擔憂。”鄒主任說,文化程度較高的父母,他對孩子的期望值也高,自然給孩子身上的壓力也會加大,如果教育的方法不當,孩子會產生一種抗拒心理,甚至與父母發生沖突,當這種矛盾一時無法調和之后,他們會采取上網結交閑雜人等等方式來逃避現實,為了達到目的,往往更容易采取鋌而走險的方式。
“前一段時間出現大學生跳樓事件以后,來我們這里咨詢的人數明顯增多了,兒童的心理問題不解決好,孩子成年以后,會受到更大的困擾。”廣東省人民醫院的鐘醫生發現,前來咨詢兒童心理障礙的家長逐年上升,主要集中在知識文化層次較高的人群。
競爭大兒童心理刺激多
據了解,中國兒童精神健康問題的檢出率是7.03%到14.89%,以我國目前有4~5億兒童青少年的計算,約有3到6千萬兒童有精神健康問題。
天津市進行的青少年心理健康調查顯示,30%左右的青少年心理健康存在問題,那么廣東青少年的情況如何?省醫兒童少年心理中心鐘天平醫生對記者表示,廣東省近年來所作的調查數據還沒有公布,具體還不清楚會占多大的比例。不過根據他到上海等地的考察體會,廣東的青少年心理健康形勢不容樂觀。原因有兩點,廣東地區,特別是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廣州、深圳、珠三角等城市,由于競爭壓力大,社會情況的復雜,兒童青少年的心理刺激因素也會相對較多。
最佳療法
家長每天至少陪孩子兩小時
“我的孩子今年才4歲,他總是吵著要上廁所,在幼兒園里也是整天手舞足蹈,是不是患有多動癥”?“我的孩子不敢坐電梯,一進入電梯就大吵大鬧,是不是有什么問題啊”?孩子太小,出現一些反常的行為,或心理有什么不良反應的時候,家長怎么知道呢?在省人民醫院兒童少年心理門診正式掛牌舉行的義診活動中,如何發現孩子和糾正孩子的心理問題成為家長們關注的焦點。
該門診的戚元麗醫生認為,家長應該多陪伴孩子,一天最少花兩個小時和孩子在一起。“陪伴比物質上的滿足更重要而大多數家長往往為了物質而把陪伴犧牲掉了,這對孩子的成長很不好。”
鐘天平醫生還建議家長應該準備一本愛心日記,細心觀察孩子的各種生活習慣,記錄他們的各種行為變化。發現異常的時候,主動和孩子溝通,對他們進行適當的指導。“就拿孩子怕坐電梯這個例子來說,家長可以耐心和孩子多坐幾次電梯,了解他怕坐電梯的原因,幫助孩子舒緩心理的壓力。家長的呵護比什么都重要”。
廣州兒童醫院心理門診的查主任認為,咬手指、挖鼻孔、吐口水、撞墻等行為屬于較輕微的心理障礙,家長不一定需要帶孩子看醫生,家長可以通過自己來改善。就拿孩子經常咬手指來說,家長可以給孩子的手指上抹點苦味劑,讓孩子覺得咬手指會覺得苦。在孩子經常咬手指的時候盡量讓他手中拿東西,如皮球等,引開孩子的注意力。
此外,應該培養孩子多方面的興趣愛好,多點進行戶外活動,建立孩子的對外界的自信心。也可以適當的“懲罰”孩子來改變孩子壞習慣。比如當孩子打人時,父母可以說:“如果你再打人,就不讓你再和小朋友玩了。”這是隔離法,也可以采用收回愛法。如孩子有咬手指頭的習慣,父母可這樣說:“如果你再咬手指,媽媽就不喜歡你了”;“以后就不帶你出去玩了”。
(編輯:譚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