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生活 > 正文
 

口罩防塵基本無用 百萬礦工面對變成石頭的肺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5月17日 07:36 中國消費網

  早上7時15分,53歲的煤礦工人張沛被推進手術室。躺在潔白的手術臺上,他一言不發,神情略顯緊張。他正等待接受“雙肺同期大容量灌洗手術”。

  這一天是2006年4月12日。北戴河國家煤礦安全監察局塵肺病康復中心四周異常安靜。而若在夏季,這里早就游人如織了。

  8時30分,在全麻狀態下,醫生把一根“Y”形導管插入張沛的口腔,用來進行左右兩肺的“氣、水”分隔:一側肺由麻醉呼吸機供氧,維持人體的氣體交換;另一側肺則連接管道進行灌洗。

  “咕咚咕咚”,在寂靜的手術室里,液體倒入儀器的聲音異常響亮。1000毫升澄清的氯化納液體沿著粗大的導管一次灌入張沛的肺里,沖刷、裹挾著沉淀在里面的煤粉。不到3分鐘,從引流管緩緩排出的液體,已變得渾濁不堪。

  3個多小時,共有10瓶總計10000毫升的液體進入張沛的肺里。從肺里灌洗出的液體被回收進幾只大玻璃瓶。待瓶子靜置幾分鐘,拿在手中細看,上方的液體中懸浮著一些灰色的絮狀物,而底部,是密密的一層黑色煤灰屑末。

  12時許,手術仍在進行。回收液顏色逐漸變淺,從黑色變成灰色,直至接近無色。

  13時11分,手術結束。

  張沛是山西省平朔露天煤礦一位有著30年礦齡的老鉆工。早在1995年,因為二期塵肺病,他在這間手術室接受過同樣的治療。兩天前一進醫院,張沛一眼就認出了當年給他做手術的塵肺科主任陳剛:“大夫,您還記得我嗎?我又來了!”

  手術后的第二天,黑瘦的張沛臉和脖子布滿紅色的斑塊,但精神不錯。他聲音很大,嗓音沙啞,說話時不時爆發出一陣陣劇烈的咳嗽聲。

  他講起熟悉的井下生活:工人們開山放炮時用干風鉆鑿巖。電鉆一開,巖石粉、石渣隨風四處飛濺。鼻子里堵得全是顆粒大小不一的渣子,需要用手摳出來才能呼吸。每天收工后的好幾個小時里,吐的痰都是灰色的。

  1990年前后,張沛開始感到呼吸困難,尤其是夜里,經常一口氣上不來被憋醒,靠著被子坐許久才能再慢慢入睡。以前結實的身體突然垮了,原本輕松的活兒也變得吃力起來。1995年,他被確診為塵肺病。

  此次,和張沛一同來洗肺的,還有他的十多個同事。前年,礦上進行了一次體檢,但始終沒公布結果。直到這次來之前,這十幾個人突然接到領導的電話:“你們去洗洗肺吧。”張沛沒有多問。他知道自己算是不幸中的“幸運者”,其實,礦上像他這種癥狀的人并不少見。

  舉著張沛的胸部X光片,陳剛主任指點著上面密布的“蜘蛛網”介紹,張沛呼入的粉塵末,都是入侵人體的異物。人體要想方設法消滅它們,結果就在肺內形成了許許多多的“包圍圈”。在顯微鏡下觀察,“包圍圈”的中心是極細微的粉塵,周圍是與它們展開過斗爭的“吞噬細胞”,以及密密匝匝包繞的纖維組織,像橫切開的洋蔥頭一樣。這樣的一小塊結構,在醫學上稱為“矽結節”。雖然它的直徑只有幾個毫米,但是這些矽結節廣泛分布在肺里,占據了肺泡的位置,使患者的呼吸一天比一天困難。

  漸漸地,這些矽結節越長越大,后來會相互融合,成為直徑十幾厘米的大團塊,正常的肺組織被這些硬邦邦的東西取代了,自然會嚴重影響到呼吸功能,直至呼吸衰竭,最終死亡。

  據介紹,目前世界上也沒有能治愈塵肺病的特效藥。洗肺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減輕病人的痛苦,減緩病情的發展,但無法從根本上逆轉病情。

  1995年洗肺后,按照治療要求,張沛應該脫離井下作業。因為已經受到創傷的肺如繼續接塵,病情將加速惡化。但現實的情形是,張沛的兒子正在上中學,在礦井做后勤服務的妻子收入極低,全家的生活基本上靠他一個人的工資維持。于是一天也沒猶豫,張沛重返原來的崗位。直到1997年以后,張沛的工種變成“鉆機維修”,但仍然是在井下工作。

  10年里,張沛所在的煤礦,年產量已從300萬噸猛增到3000萬噸,每噸煤的價格也從幾十元上漲到三四百元。而他的肺,在煤炭行業的這個春天里,正在繼續“枯萎”。

  即使如此,在醫生們眼中,像張沛這樣的國有煤礦塵肺病患者,其境況遠不是最窘迫的。在采訪中,幾乎所有的醫生異口同聲說過一句話:“最最悲慘的是那些農民工,得了病沒人管只能等死,他們是弱者中的弱者。”

  夢斷礦山

  30歲的楊國焰看上去像個小老頭。一件破舊的藍色條紋西服穿在身上,就像被挑在一根竹竿上。當他說起話來時,像是有一只風箱在你耳旁拉來拉去。

  楊國焰11歲上學,16歲小學畢業,之后在寨子里種了兩年地。直到這時,他還不曾離開過貴州省天柱縣柱溪鄉的地盤。這里,因為承接著大自然的豐沛雨露,樹綠山青,空氣清新。外面的世界什么樣,他渾然不知。

  18歲那年,同寨的一個伙伴隨口對他說:“跟我去礦上打工吧,一天能掙二三十呢!”

  楊國焰不信:“干啥能賺那么多錢?我沒技術,人家要嗎?”

  “肯定要!你那么壯,哪個會不要呢?”那是1994年,楊國焰說那時的自己,身體結實得像頭小牛,和寨子里的年輕人摔跤打架,從來沒人贏過他。

  天柱縣附近的大山里那幾年開了不少小礦。一個拉上一個,漸漸地,寨子里幾乎所有的青壯年男人,吃飽家鄉的飯食,深吸一口甜甜的空氣,再看一眼期望過上好日子的妻兒老小,轉身沿著田埂走出山去,奔向那些個給他們帶來夢想的礦山。自然,沒有人想得到,離家的人們,會帶著灰色、黑色,甚至花崗巖一樣顏色的肺回到山寨。

  楊國焰的工作是打炮眼。“塞進雷管,點著炸藥,只聽‘轟’的一聲,地動山搖,四周全是灰,兩米以內的燈都看不見了”。

  從那時起,他斷斷續續在四五個小礦井打過工。一次干幾個月,掙上兩三千,就回家待幾個月,沒錢了再出去干。

  生活條件明顯好轉的楊國焰娶了鄰寨一個姑娘。結婚幾年,女兒兒子相繼出生。可就在這時,他的衰老進程明顯加速。

  2000年,楊國焰感到自己的身體大不如前。稍微干點重活,就像扛了千斤重擔一樣沉重,“氣只能喘到一半就喘不動了”。開始他以為是支氣管炎,可無論打針、吃藥,怎么也治不好。兩年以后他被確診為三期塵肺病。楊國焰不敢再去礦上打工了。

  可光在家里種地,入不敷出,一年下來,凈收入源自每斤3元多錢賣掉的家中僅有的兩頭豬。他一狠心,遠到浙江打工,在工地上幫人家剪鋼筋。別人每月能掙一千多元,他干不了重活,每月只能掙到四五百元。

  不久,他在浙江碰到一個同寨人。老鄉告訴他,他的妻子跟別人走了。臨走前丟下一句話傳遍了寨子:“誰會跟個半殘廢人過日子呢?”

  楊國焰沒有怪罪妻子。他趕回老家,把孩子委托給一個鄉親,一個月出50元,請人家幫著做飯洗衣。

  他和幾個一起打工的人去找以前的礦主,希望討個說法,但被臭罵一頓,還險些遭打。他們也想去法院起訴,但因他們與礦主之間從未簽訂過勞動合同,無法確立勞動關系。他們當中有人一年去幾家礦,有的干了兩年就再沒去過,勞動與患病的因果關系難以確定,最后只能作罷。

  為了洗肺,楊國焰拿出這幾年在浙江的全部存款,又在寨子里挨家挨戶借了4000元,總算湊夠了洗肺要花的8000元。

  “寨子里得這個病的已死掉四五個了。”楊國焰像在說別人的事情,看不出一點傷痛,“能借到錢的就來治病,借不到錢的在家等死。”

  漫長的沉默中,楊國焰肺里“拉風箱”的聲音在病房里顯得格外刺耳。不知說什么好,我匆匆說了聲“保重”,起身告辭。

  第二天,突然想起忘了給楊國焰拍張照片。可陳剛主任告訴我,他已經離開醫院。前一天的檢查結果表明,他患有嚴重的肺結核,這是塵肺病最常見的合并癥。有肺結核是不能洗肺的,否則非常危險。

  “他說來之前就知道。”陳剛翻看著病歷,“但是因為上不來氣太痛苦,太想洗肺了,故意隱瞞了病情。”

  我有點接受不了,覺得病人抱著滿腔希望而來,卻滿腹失望而去,實在有些殘忍。

  陳剛像是看透了我的心思,說:“這樣的事情太多了。”

  他講起一個故事:去年3月,來了一位背著氧氣瓶的病人,42歲的年齡看上去像是60多歲。他的呼吸已經明顯衰竭。為了籌錢治病,他把家里惟一的一頭牛都賣了。但他這種情況,根本上不了手術臺。一聽不能手術,他一下跪倒在陳剛面前。

  “作為醫生,我每天跟那么多病人打交道,這時仍然感到鉆心的痛。”他說,“塵肺病一旦到了晚期,根本沒有救治的可能。昌明的現代醫學這時毫無用武之地,只能眼睜睜地看著患者活活憋死。”

  張沛和楊國焰只是中國上千萬煤炭大軍中兩名再普通不過的礦工,但他們用眼睛、雙手和肺,一同見證了十多年來煤炭行業的春暖和秋涼。

  白傷猛于紅傷

  北戴河國家煤礦安全監察局塵肺病康復中心的老主任車審言也用自己的眼睛和手術刀,見證了塵肺病在中國的發展史。

  她回憶,上世紀80年代初,各礦務局每年夏天都往北戴河送療養員,這是當時煤炭系統的一項傳統福利。礦工們來療養時,常常有人找到醫生,說自己咳嗽、胸悶,要求借療養的機會順便治病。經過檢查,他們幾乎都患上了同一種病——塵肺病。

  1988年之后,隨著煤炭行業的體制改革和整體不景氣,很少有礦務局再送工人過來療養了。北戴河療養院只能重新尋找自己的生存之道。車審言很清楚,對礦工來說,最迫切、最需要的當然是治療塵肺病。

  經過技術上的探索和準備,1991年3月15日,塵肺科首次為患者成功施行雙肺灌洗手術。當年總共洗了45只肺。這些人,大多是礦務局送過來的療養員。

  此后,車審言和同事經常到礦山尋找病源。“我們一說塵肺病的癥狀和危害,呼啦一下就圍上來好多礦工,邊聽邊使勁點頭。”說起那段歷史,車審言從椅子上站了起來,“但煤礦的領導不歡迎我們,甚至私下說,求求你們快走吧,工人們要是都知道自己得了塵肺病,就沒法干活兒了。”

  那些年,車審言在礦山親眼目睹過不少重度塵肺病人。他們普遍的癥狀是胸悶、胸痛、氣短、咳嗽、全身無力,重者喪失勞動能力,甚至不能平臥,連睡覺都要保持跪姿,最后往往發展成肺心病。“那就不僅僅是肺的問題了,而是全身多個臟器的全面衰竭。其狀之慘,讓人不忍目睹!”

  懷著對塵肺病患者的同情,每次手術中,車審言都把使用的灌洗液的瓶蓋留存下來,存多了就拿到廢品收購站賣掉,再把換來的錢全買成貝殼項鏈,病人洗完肺要走時,她就送上一條。說到這里,車審言掉下了眼淚,她摘下眼鏡,抽泣著說:“花幾毛錢買的小項鏈,會讓他們喜出望外。他們說要帶回去送給老婆、孩子,因為他們自己根本舍不得買。”

  即使車審言們如此努力,整個90年代,療養院的病員還是越來越少,直至2000年,來洗肺的病人僅有60多名。但最近這兩年,車審言發現,塵肺病人群有突然爆發的趨勢,在一些地方甚至出現了“塵肺村”。比如浙江泰順的一個村莊,曾經有二三十名塵肺病人一起結伴來洗肺,其中有些是非常年輕的患者,“胡子還沒長出來就已經三期塵肺了”。

  衛生部剛剛發布的數據也在印證著車審言的感覺:截至2005年年底,中國塵肺病病人累計已超過60萬例,死亡17萬人。每年新增上萬人。

  “全世界的塵肺病患者,中國就占了一半。而中國的塵肺病患者,煤礦工人又占一半。”車審言介紹,“你可能不相信,我們國家每年死于塵肺病的患者,是礦難和其他工傷事故的3倍還多!”

  據主任醫師馬國宣介紹,發達國家如今基本已消滅了塵肺病。國際勞工組織和國際衛生組織早在1995年便建立了全球消除塵肺病項目,目標是到2030年消滅塵肺病。中國政府也做出了相應承諾。

  而現實的情形比簡單的數據還要嚴峻。據陳剛透露,所謂“60萬”的塵肺病人數,僅僅只是國有大型煤礦的病例數。按照在全國煤礦總產量中的比重,地方、鄉鎮,甚至私人煤礦的塵肺病病例要遠遠高于國有大型煤礦,實際數字至少在百萬人以上。

  中國煤炭職業病研究所所長馬駿預言,照此趨勢發展下去,到2010年前后,塵肺病將成為中國農村非常嚴重的社會問題。“形勢不等人啊!”馬國宣幾次重復著這句話。

  盡管塵肺病發展的嚴峻形勢已引起中南海的高度關注,經溫家寶總理批示,中國煤礦塵肺病治療基金會已于2004年11月成立,同時啟動了塵肺病康復工程。但截至目前,該基金會僅收到18家企業的4000多萬元捐款。

  “這筆資金對于眾多需要救助的塵肺病人來說,只是杯水車薪。”馬國宣翻看著厚厚的病人檔案說,由于資金和能力所限,康復工程主要面向會員單位的塵肺病人。大量返鄉的煤礦農民工,不在康復工程的范圍內。

  “何況,我們現在總共只有10個醫生,兩個手術臺,每年只可以給300多名病人洗肺。如果增加到4個手術臺,每年最多可以洗600多人。即使這樣,上百萬的病人什么時候才能洗完?”馬國宣苦笑著搖頭。

  一位多年從事安全生產專業報道的記者告訴我,現在各地政府對于礦難等“紅傷”的關注程度非常高,但對于以塵肺病為代表的“白傷”還缺乏足夠的重視。

  “為什么?”他在電話中的聲音有些激動,“因為塵肺是把鈍刀,殺人不見血。它不傳染,不會馬上威脅生命,更不會導致旅游蕭條、餐館歇業,而且‘犧牲’的往往都是農民工!”

  富饒的貧困

  一個月來,盡管采訪了數十名患者、醫生和相關人士,聽他們直接或間接地講述了大量煤礦工人的艱難與辛酸:礦井下那黑漆漆的巷道、彌漫的煙塵和不絕于耳的咳嗽聲,以及煤礦昔日的衰敗與今日的繁榮,但對于一直生活在城市的我,那一切似乎都不夠真切。

  煤礦工人究竟是怎樣一群人?他們怎樣生活著?是什么讓他們甘愿冒生命危險、忍受塵肺的折磨?煤礦工人到底怎樣分擔著時代高速發展的成本與收益?特別是那些塵肺病患者,難道真如一位社會學者所言:他們的肺,在追趕急駛的GDP車輪時衰竭而死;他們的肺,在為富不仁的礦井中窒息而亡。

  我決定親眼到礦山去看看。據說,想了解中國的煤礦要到山西,距太原市不到40分鐘車程的西山煤電集團就是個不錯的樣本。

  從太原市開車?span class=yqlink>

仙劍康牡厥俏魃郊畔孿降囊延?0年歷史的官地礦。國家歷任領導人都曾視察過這里。

  一路上,陪同前往的工作人員告訴我,沿途兩側的山坳里,隱藏著無數大大小小的私人煤礦,其中大多數沒有生產許可證。對此,大家雖心知肚明,但因井水不犯河水,彼此睜一眼閉一眼。

  到達官地礦,無法取得下井許可。我只好爬上護欄觀望黑洞洞的井口。真是好一派繁忙、熱鬧的景象啊:每隔幾分鐘,就有一列裝載著原煤的軌道車駛出礦井。一節車廂裝煤3噸,一車20節左右,可以裝煤約60噸。

  有關人員介紹,該礦去年產量達到423萬噸,創歷史最高水平。即將開工的總投資超過三億元人民幣的中國第一條地下輸煤管道,入口在官地礦井下300米深的儲煤倉,出口位于太原第一熱電廠附近,完工后將使該礦年產再增加300萬噸。

  資料顯示,官地礦7000多名職工中,有近3000名一線工人,其中絕大部分是農民工。正式工的比例很小,一般是班組長和一些技術工種。農民工又分為農民合同工和農民輪換工,合同年限1年至8年不等。

  官地礦每班下井人數800多人,每天三班,24小時不間斷作業。以前礦山效益不好,逢年過節都會放假,但從2003年以后,一年365天都是工作日。

  下午3時,上早班的工人坐著絞車升井了。早班的工作時間是早6時到下午2時。但工人從井口坐上絞車,首先要穿過8700米的大巷,歷時40分鐘,再下車步行20分鐘才能到達工作面。這樣,每天在井下的時間實際上大大延長了。

  盡管有充分的心理準備,鉆出絞車的礦工們還是讓我吃了一驚:28℃的氣溫下,他們個個身穿勞動布制作的厚棉服,腳踏黑色膠靴。全身上下,除了牙齒白得耀眼,到處都是烏黑的,尤其是鼻孔下面的兩道黑,分外顯眼。

  “怎么不戴口罩呢?”我走上前問。

  一群人哄的笑了:“在井下哪有人會戴口罩呢,本來就悶得上不來氣。”

  這群人,幾乎全部來自晉南的貧窮山區。礦上每年到幾個定點的偏遠地區招工,經濟條件稍好的地區,根本不用去,也沒人會來。

  礦井兩側的山上,錯落著許多大大小小的房子。這里是礦工們自發形成的村落,當地人稱為“棚戶區”。山上沒有路,只有一條踩出來的小道,彎彎曲曲地通往山頂。我們呼哧呼哧地喘著氣爬上山,隨便敲開一戶人家的房門。

  這是礦工翟谷(應被采訪者要求使用化名)的家。他的妻子徐芳(化名)今年27歲,兒子上小學一年級。8年前,來自山西運城農村的他們花500元買下這座房子時,屋頂只鋪著塊破油氈。陸續花了幾百元修理,才能夠勉強遮風擋雨。

  “別的還能將就,就是沒水。”徐芳指了指地上的兩只小塑料桶,又指了指兒子,不好意思地說:“旁邊的山上有個水塔,都是俺倆去提水的。”

  我舉起相機對準徐芳,她的臉刷地紅了,慌忙用手擋住鏡頭低聲說:“俺們是受苦的人,別拍了,丟人呢。”

  來自山西的有關資料顯示,到2005年底,這個省仍有9.4萬戶,共計25.6萬煤礦職工住在“棚戶區”。大同的同煤集團的70萬職工家屬中,目前仍有16萬人住在自建的“棚戶區”內。這些“棚戶”是礦工們自己建造的,反襯著煤礦行業節節上揚的業績

神話

  據報道,2003年中國煤炭產量達到16.67億噸,比2002年增長22.6%;2004年達到19.56億噸,同比增長17.3%;2005年繼續增長為21.1億噸。

  中國煤炭協會一名副會長說,近幾年累計投資煤炭的資金已達2000多億元。全國煤炭行業的投資2003年為437億元,同比增長43.3%;2004年為702億元,同比增長60.8%;2005年對煤炭的投資接近900個億,同比增長50%左右。

  由于煤炭供不應求,價格飛漲,在山西這片昔日貧瘠的土地上,隨處傳誦著“煤老板”們富得流油的神話。特別是“2005胡潤能源富豪榜”發布之后,公眾的傳聞進一步得到了印證。

  有關煤老板們的暴富神話,最著名的莫過于一次集體購買了20輛“悍馬”的新聞。一位山西記者向我證實了這一傳說的“真實性”:“在太原市某大酒店門口經常可以看到悍馬的身影。那真叫一個霸氣,輪胎和坦克的一樣寬。”

  除了購買豪車,據說煤老板們還喜歡購買

豪宅。他們的目光多投在北京、上海,當然廣州、深圳、海南等南方城市的豪宅區也能發現他們的身影。據說,在北京建國門外的SOHO現代城等高檔樓盤,經常可以看到山西煤老板們開著豪車出入。去年煤老板們組織的上海購房團,其團員身家的門檻是5000萬元。

  一位山東記者繪聲繪色講了這樣一個親身經歷的故事:幾個山西來的煤老板到山東辦事,順便買了一些土特產準備帶回家,可因為東西太多乘飛機麻煩,老板們大手一揮:“那就順便買幾輛商務車一起帶回去!”

  在煤老板們如此炫目的生活背后,全國大大小小的煤礦幾乎都在拼命超產。然而安全生產設施投入的比重不升反降。

  據安監總局測算,中國國有煤礦的安全投入缺口巨大,生產設備超期服役的約占三分之一。中國煤炭工業協會中小煤礦委員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馬德軍認為,非國有煤礦投入不足的情況更為嚴重,尤其是私營煤礦,幾乎是一片空白。

  資料顯示,我國對煤礦安全投入只占GDP比重的1%左右,而在發達國家,這一比重是3.3%。國家煤礦安全監察局局長趙鐵錘說:“全國國有煤礦累計的安全欠賬非常驚人!根據測算,今后三年內,至少需要投入約518億元資金才能清欠這些陳年老賬。”

  然而現實的情況是,大多數私人煤礦的通風口都被當成拉煤的通道了,因為多打一個通風口,就得花費幾百萬元乃至上千萬元經費。在張沛工作的露天煤礦,許多地面土方工程都承包給了私人工程隊,但他們連降塵必備的灑水車都沒有。

  國家煤礦安全監察局安全監察司司長宋元明斷言,與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相比,現在煤礦工人的收入標準其實大大降低了。過去,一個煤礦工人養活一家人富富有余,而現在許多井下一線煤礦工人年收入不足1萬元,家中的生活相當困難。

  出身煤礦家庭的北京理工大學學生張昶曾利用暑假時間做過一項調查。在陜西省某大型煤業集團,井下一線工人的年收入,不到中高層管理人員年收入的5%。與之對應的是在上世紀80年代初,井下工人的工資在70元以上,即便是礦長(相當于正處級二級生產部門負責人)月工資也只有72元左右。也就是說,20多年來,管理人員年收入的上漲幅度是一線礦工上漲幅度的24倍之多。

  “煤價上升帶來的收益是別人魚塘里的魚,看起來眼饞,事實上卻離自己很遠。”張沛酸楚地說。

  在北戴河國家煤礦安全監察局塵肺病康復中心的標本室里,一個木柜子里擺著十幾瓶液體。這些都是塵肺病患者洗肺后的回收液:灰黑色的、乳白色的、磚紅色的、墨綠色的……不同的顏色,源自不同工種礦工的肺。

  主任醫師馬國宣指著一個被福爾馬林液體浸泡的灰黑色的肺部標本說,這是一個長期被煤塵摧殘的肺,幾乎已經全部纖維化,它的重量超過正常肺的一倍以上。她永遠不能忘記,那次她參與一個塵肺病人的尸檢,當她的手術刀割在尸檢病人的肺上時,發出吱啦吱啦的聲音,“感覺像切在石頭上一樣”。(編輯:譚捷)


愛問(iAsk.com)


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