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上汽創新“夢之隊”潑點冷水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4月14日 09:15 中國消費網 | |||||||||
“從2007年到2010年不到4年時間里還將推出RV車、中級車、緊湊型車等5個平臺超過30款車型,混合動力車也將在其間推出”,中期還將追加投資100億元,到2010年實現年產整車30萬輛、發動機40萬臺的規模。并且,全部是自主品牌。 這不像是在吹牛。4月10日,當上汽汽車制造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曉秋講出這一“鴻圖大志”時,媒體更多的報以褒揚之聲。按照國家發改委的批復,2月22日剛成立的上汽汽車
曾作為上汽自主品牌雛形的賽寶,過去的成績并不理想。從2002年7月28日正式駛下上汽儀征生產線后,年產銷量僅為2000輛左右(全國乘用車協會數據),僅利用了儀征基地1/10左右的產能。2005年中期,因收購羅孚,賽寶忽然停產。這一停產,曾被媒體稱為是上汽自主品牌嘗試的失敗。 收購羅孚,上汽看中的也是其技術。上汽要想實現國際化目標,自主品牌必然不可回避。2003年,當上汽希望“合資換技術”的夢想更進一步,請求德國大眾將桑塔納轎車技術平臺轉讓給自己,并以此為基礎進行自主研發,遭到斷然拒絕;上汽與美國通用合資建立的泛亞汽車技術中心,基本上只做一些引進車型的改型工作,其真正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概念車“麒麟”沒能實現商業化。 從羅孚開始,上汽開始營造自己的研發力量。上汽股份18億投資建立上汽汽車中國研發中心,一期工程預計明年底竣工,近期目標是建立超過1000人的工程技術人員隊伍,最終吸納超過4000名工程技術人員,到2015年建成國際一流的汽車研發中心;同時,設在英國的上汽汽車海外(歐洲)研發中心也已經運作一年多,由來自原MG羅孚的150多位汽車整車及動力總成研發工程師組成其第一批核心研發團隊。 這意味著,上汽開展自主研發的基本框架已定。然而,當王曉秋對著公眾畫這張大餅時,民間并不乏質疑聲。自主研發,一直以來都是中國汽車業的“痛”。人們為之設想了“合資換技術”和“市場換技術”的思路,但實踐下來的結果是,我們并沒有從外商那里拿到核心技術,反而大多成了外資的組裝工廠。即使有部分企業覺醒,開始謀求自主品牌時,也困難重重。 拋開外資不肯轉讓技術的客觀原因,我們自己也存在諸多問題。其中,創新機制缺乏就是一個關鍵原因。去年,記者曾就此話題,采訪過戴姆勒·克萊斯勒等跨國汽車巨頭,他們的說法也如出一轍:外國巨頭成功的前提是其著重貫徹自主創新的思路(當然,歐美也不乏仿制車),而實現自主創新,總有合適的管理機制作保證。 那么,人們不僅要問,在上汽雄心勃勃的背后,有良好的體制保證嗎?其自主創新的機制和動力又在哪里?從上述對上汽歷史的敘述中,我們也很難給這些問題一個肯定的答案。我們希望,上汽在表露雄心的同時,能夠切實意識到這些“軟”問題。因為,這關乎中國汽車產業的命運。(編輯:李旭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