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距2004年5月1日《道路交通安全法》首次提出在我國建立強制三者險制度已時隔近兩年,但《機動車交通事故強制責任保險條例》這一涉及全國1億多輛機動車、10多億人生命財產安全的配套法規的通過,仍掀起一場軒然大波。
此時,由于離2006年7月1日正式實施之日已不到三個月時間。而車主最關心的統一費率和責任限額還沒有最后公布,因此圍繞著“強三險”如何實行無過錯責任、賠償范圍的
寬窄、責任限額和保險費率高低、救助基金來源等問題的預測,再度成為街頭巷尾的議論焦點。
●責任限額可能在5萬元
根據《條例》,強制三者險將在全國范圍內實行統一的責任限額。但由于各地生活水準不同,統一限額既不能定得過高,加重不發達地區車主經濟負擔,也不能定得過低,起不到應有的風險保障作用。那么,這一額度該多高,才能在兩者之間尋找到平衡點?
據業內人士預測,強制三者險的責任限額應該在5萬元左右,而且會被分解為四項,即死亡傷殘賠償限額、醫療費用賠償限額、財產損失賠償限額以及被保險人在道路交通事故中無責任的賠償限額等。據了解,2005年4月1日,上海市曾在全國率先試行了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制度,責任限額僅為4萬元。
有業內人士稱,強制三者險各項限額有可能是這樣分配:死亡傷殘最高為4萬元,醫療最高為1萬元,財產損失和無責任賠償最高分別為2000元,總共5.4萬元。當然,在4月下旬保監會公布之前,一切說法還都只是猜測。
●意外交通事故5萬元難兜底
那么,5萬元強制三者險賠償限額是否能給上路行駛的車主吃顆“定心丸”?是否能為發生意外交通事故的車主們“兜底買單”?能否讓投保消費者時刻處于“保險”狀態呢?
“這只是一個最基本的保障,根本兜不了底。”永安保險北京分公司副總經理喬路告訴記者,在北京一個中型以上交通事故造成的人身傷害和財產損害賠償至少在20萬元以上。
據喬路介紹,北京目前機動車保有量為240萬輛,有本司機340萬人,加上流動人口,駕駛員總數約420萬-450萬人。而來自交通管理部門的數據顯示,北京市每年直接死于交通事故的人數約3000人,致殘者約是死亡人數的4-5倍。按照新《道交法》動輒數十萬元的死亡賠償金、殘疾賠償金是許多家庭難以承受的。他建議,作為一個有責任感的駕駛者,面對交通事故頻發而隨之帶來的高額賠償風險,應追加投保商業三者險,以彌補強制三者險保障的不足。
有關負責人也表示,這一標準是國家強制要求的最基本保障,它并不妨礙機動車所有人繼續購買商業三者險等其他車險。
●人財物損失強三險皆賠
如果只有區區5萬元,那么怎么賠、賠多少、哪些損害優先賠償,就成了下一步公布的《條例》實施細則中的重中之重。
依照《條例》,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保障內容包括受害人的“人身傷亡”和“財產損失”。但一些保險界人士和學界人士對此在看法上曾有一定分歧。保險界人士主張,作為一項最基本的保險,強制三者險是救急用的,應當僅限于保障受害人人身損害賠償,對財產損害不予賠償,將“人財物皆賠”的重任交給商業三者險來承擔,以便更好地體現“以人為本”。
據了解,目前已經建立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的國家和地區,對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的保障范圍一般有兩類:一類是只賠人身傷害,不賠財產損失,如日本、韓國等。另一類對人身傷亡和財產損失均予以保障,如英國、美國等。
《條例》最終采納了英美式,我國的強制三者險保障內容既包括人身傷亡也包括財產損失。但有可能通過分項賠償限額,將財產損失賠付金額限定在一個較小范圍內。
●計算方法導致賠償數額地區差異明顯
由于城鄉差別、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差別,用一個標準來適用全國是不太可能的。這與賠償標準的計算方法有關。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中規定,死亡賠償金是按照受訴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標準,按20年計算。由于不同地區居民生活水平不同,即使同一省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差異也較大。這就造成同一起交通事故中,農村戶口和城市戶口的人獲得的賠償相差幾萬元甚至幾十萬元“同命不同價”現象。此前,重慶發生的一起車禍同時將3個少女生命吞噬,城鎮戶口兩名女孩家人各得20萬元賠償,農村戶口女孩家人只得7萬元賠償。
專家提醒,5萬元的保額對不同地區車主的保護程度是不同的,在北京、上海、廣州等經濟較發達城市,5萬元錢只是杯水車薪,車主最好額外投商業三者險兜底。
●無責司機強三險有限賠償
關于行人負全責的交通事故賠償的話題,一直是盒“不安全火柴”。
“司機無責造成的交通損害賠償,商業保險拒賠的,終于有法定保險來保障了!”眾多車主都暗自慶幸,行人違章,再不用司機買單了,因為有別于商業保險的“有責賠付”,強制三者險不拒絕無過錯責任賠償。
目前商業三者險是根據被保險人在交通事故中所承擔的事故責任來確定賠償與否的,它不保司機無過錯責任。強制三者險實施后,無論被保險人是否在交通事故中負有責任,保險公司均將按照《條例》在責任限額內予以賠償。這一規定減少了法律糾紛,簡化了處理程序,有利于受害人獲得及時有效的賠償。
但實際情況并沒有車主想象中那么樂觀。記者了解到,目前只有少數幾個省市出臺了無責司機最高賠償“封頂限額”。如擬于今年6月1日起實施《浙江省實施<道路交通安全法>辦法》對于“行人負全責”的交通事故賠償規定是,機動車一方承擔10%-20%賠償責任,但“賠償金額最高不超過5萬元”。
強制三者險賠償限額雖然也預計在5萬元左右,但又被分為四項支出,被保險人在道路交通事故中“無責任賠償限額”僅僅是其中有限的一小部分。在發生惡性交通事故中,這一小部分有時可能不足以抵消司機應承擔的10%-20%的無過錯賠償責任。
●保險費率不會漲得太離譜
“強制三者險的保險費率肯定比原來的商業三者險要高”,這一說法已經得到國務院法制辦和保監會有關負責人的證實。
自2004年5月1日起,涉及交通事故賠償的法律環境發生了較大改變。一是《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條的規定使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的賠付范圍擴大;二是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提高了人身損害賠償標準,這兩個法律文件的同時實施使保險賠付成本上升。
此外,《條例》規定社會救助基金的主要來源是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保費收入的一定比例,這些因素都將導致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費率水平“較原商業性機動車第三者責任保險費率有所提高”。
費率看漲似乎是確定無疑的了,但到底漲多少,《條例》中也未寫明。盡管如此,業內人士認為強制三者險費率調高幅度不會很大。
首先,《條例》第6條規定,保監會審批保險費率的原則總體上“不盈利不虧損”,保監會對此的解釋是“費率構成中不含利潤”,保險公司在厘定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費率時只考慮成本因素。
更重要的是,去年全國未投保第三者責任險的機動車共8450萬輛,占目前1.3億機動車保有量的65%。如果機動車強制三者險投保率達到100%,那么根據大數法則,基數越大,風險越分散,保險費率應當相應降低。
業內人士稱,具體費率、對駕駛技術好壞的鼓勵與懲罰措施等標準,保監會會同有關部門正在制定中,預計也將在4月下旬公布。(編輯:盛秀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