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中消協的統計數據顯示,自2004年10月1日起《缺陷汽車產品召回管理規定》正式實施以來,截至今年2月,已先后有30家國內外汽車制造商實施了41次主動召回,涉及車型48種,共召回近40萬輛車。
41次主動召回似乎說明了我們的產品的問題多多,但實際上產品有瑕疵是難免的,即使在汽車業很發達的歐美國家,召回也是家常便飯,世界車壇幾乎每一款車型都有次數、
數量不等的召回記錄,不管它多么負有盛名,關鍵還是要看企業有沒有勇于解決問題的態度。
召回發布之初,曾有企業談“召”色變,他們擔心由于實行了召回而使“銷售受到影響,品牌形象將大打折扣”。那么,經歷了幾十次召回之后的中國消費者如何看待召回制度?這些召回是否讓消費者對召回產品產生了懷疑?是否影響了他們對品牌的信任度?網上車市近期做的一項關于“消費者對召回的理解”的調查表明,實施召回后的企業,不僅沒有失去消費者,消費者反而更側重購買實施過召回廠家的產品。
以召回之名行營銷之實要不得
調查數據顯示,93.4%的消費者認為實施汽車召回制度很有必要,有4.4%的消費者說不清楚,還有2.2%的消費者認為實施汽車召回制度沒有必要。
什么是汽車召回制度?它是指廠家發現投放市場的汽車由于設計或制造方面的原因,存在缺陷,不符合有關的法規、標準,有可能導致安全及環保問題,必須及時向國家有關部門報告該產品存在的問題、造成問題的原因、改善措施等,并提出召回申請,經批準后對在用車輛進行改造,以消除事故隱患。
由此可見,汽車召回制度實際上是為消費者解除安全隱患的一項法規保障。但為什么一項保證消費者行車安全的制度卻不是所有的消費者都認為很有必要的呢?
在召回實施過程當中,一些企業漸漸摸透了消費者善解人意的心理。無論是時機、還是成本、數量,總給人一種“為召回而召回”、為“宣傳而召回”的嫌疑。如某汽車企業所實施的召回成本只有0.20元;另外一個企業僅僅召回9輛車。他們的這種行為被不少人認為是借“召回”之名行“營銷”之實。
也許正是在這些召回制度中明白了一點事理的消費者認為召回制度沒有必要。
消費者理解實施召回的企業
實際上,召回不但能夠保護消費者權益,還可以使廠商的經營行為更加規范,從而維護正當的市場競爭秩序,同時避免給廠商帶來更大的經濟賠償責任。聯想一些國際知名汽車廠商的做法,成功的召回不但不會影響到汽車企業的公眾信譽,相反還會給人們留下負責任、守信、有遠見的好印象。
調查表明對于那些有車族來說,當愛車處于召回范圍內時,73.5%的有車族對此表示理解,并加強了對該品牌的信心;只有18.9%的有車族因此而降低對該品牌的信心。這表明絕大部分有車族對汽車召回制度有著深刻成熟的理解,實施汽車召回制度具有了相當的消費者基礎,廠商不用過于擔心實施汽車召回制度會對品牌聲譽造成不利的影響。
另外一方面也說明,雖然實施了召回制度,但相關的召回法規知識并沒有普及開來,消費者對召回還存在著誤解。
消費者購車側重召回廠商的品牌
召回分為主動和被動兩種。一個是主觀上的善意,一個是主觀上的惡意。主動召回體現了以消費者為本的理念,不欺瞞、不回避,這最起碼體現了廠家的誠信。而被動召回是被政府勒令要求強制召回,與主動召回差別極大。
從調查中可以看出對于那些潛在的汽車消費者來說,無論其家庭年收入狀況如何,都有過半數的消費者會側重購買勇于實施汽車召回制度的廠商的品牌;認為汽車召回制度的實施對自己購車無影響的消費者約占20%;而對召回品牌持保留態度的消費者只占消費者總數的20%左右。
事實上,廠家把問題捂得越久,釀得的隱患也就可能越大。近些年在汽車行業,給人印象最深刻的強制召回,是4年前發生在美國的普利司通被迫召回1000萬條價值近300億美元的輪胎事件。這次被動召回的后果至今無人可以計算,對品牌的傷害性也可想而知。
但令人遺憾的是,一些企業仍然避諱召回,對召回的響應也是雷聲大雨點小,并不敢直面召回。甚至有些廠家即使大批量召回汽車維修,但對外界卻堅決不承認是“召回”。“免費檢測”、“免費實施改進措施”這樣的模棱兩可的用語正是他們時常使用的借口。
消費者最關心召回前的損失
如果自己使用的車被召回,消費者最關心哪些問題?
從調查中可以看出對于汽車召回制度,消費者最關心的內容是汽車召回前已造成的損失和召回費用的承擔。這兩者涉及消費者的經濟問題,因此是消費者關注的重點。另外,消費者對汽車召回制度召回的地域限制和召回范圍也有相當的關注度。
總之,絕大部分消費者對汽車召回制度的實施持積極支持的態度,而且對被召回的汽車品牌表示理解,增強信心。
(編輯:盛秀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