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文德坊、武功坊修繕工程的啟動,沈陽故宮古建筑2006年的維修工作拉開了序幕。據了解,今年沈陽故宮除了兩坊維修外,還將啟動幾項維修工程,包括戲臺、嘉蔭堂整修維修工程;文溯閣碑亭屋面維修;西所垂花門屋面維修;東大門及太廟地仗油飾等。
沈陽故宮200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在全國現存的宮殿建筑群中,沈陽故宮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僅次于北京故宮,居全國第二位。因此,故宮的修繕引起了人們的極
大關注:文德、武功兩坊如何修繕,何時竣工,此輪修繕工作有何特點,是否影響到展覽……都成為人們關心的問題。
近日,記者走進這個擁有380余年歷史的深宮古院,探訪沈陽故宮新一輪維修工作的點點滴滴。
文德坊、武功坊換上"防護服"
兩坊有些木骨已經糟朽
3月31日下午,沈陽故宮,跨街而立的兩座高大牌坊--文德坊和武功坊的修繕工作正在緊張地進行,路過的市民都駐足觀看。
記者看到,文德坊和武功坊外面都護上了綠色的防護網,底部有支架支撐著。有的工人爬到了坊柱頂端較高的地方,用小斧子和一種特制的工具撓子正在一點點剔除著坊柱上的紅漆、包裹的麻和灰。坊柱底部已經初步處理的地方露出了木頭的本色,能夠看到木骨腐朽的大小不一的洞。
如果腐爛超過柱高的2/3,就需要更換了
文德坊和武功坊是沈陽故宮的兩座闕門,文德坊位于大清門的東側,武功坊位于大清門的西側。老沈陽人稱之為"東華門"和"西華門"。它們按照大臣上朝排班的"文東武西"矗立在宮門兩側,是沈陽故宮唯一記有落成年代的建筑,也是故宮的標志性建筑之一。
兩坊建筑結構精美,兩坊均為主間(明間)高兩次間低的形式,黃心綠邊琉璃瓦頂,每間檐下內外各四組斗拱承托,其下的枋、瓜柱、雀替、花板等部位,是以浮雕為主,彩繪為輔的裝飾,翔龍飛鳳,海水流云,瑞樹奇花,貼金敷彩,艷麗祥和,既有皇家氣派又具地方風格,在古代牌坊中獨樹一幟。中間坊額藍地金字,滿、漢、蒙三體合璧,除坊名外,并有"崇德二年孟春吉日立"字樣,可知建于1637年正月。
"現在兩坊的不少地方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糟朽癥狀,嚴重的需要更換,其余的需要把坊柱上的紅漆、包裹著的麻和灰都小心剔掉,然后按照傳統的‘一麻五灰''工藝重新給它們穿上‘防護服''。" 負責此次修繕工程的沈陽故宮古建專家柴勇說。
有關兩坊糟朽的柱子是需要墩接還是更換木骨,目前正在討論研究中。據沈陽故宮古建部副研究員王成民講,"如果腐爛超過柱高的2/3,就需要更換了。"
"防護服"工藝非常復雜
據介紹,給兩坊柱子穿"防護服"的工藝非常復雜。先是旋縫,木骨裂縫地方先用竹條或木條旋上。然后隔一段時間往木縫里加竹釘,隔一段距離一釘,防止熱脹冷縮。然后在木頭上打上膩子,膩子的質量保證有嚴格的溫度、濕度要求,這一步順利完成后,接下來還要以豬血、磚灰等配成灰料,經過捉縫灰、通灰、中灰、細灰等層層鋪墊、層層打磨后,最終才能使木頭完全包裹在"防護服"里。另外,為了讓"防護服"不容易脫落、開裂,更使坊柱的顏色靚麗,在刷上兩層灰后,還要將一層薄薄的麻線均勻地壓進地仗中。
據了解,故宮兩坊的維修隊伍是古建公司的專業工人。在維修現場,記者見到了老工人王延安。這位54歲的老師傅,干古建筑維修已經20多年了。"我26歲就開始干了,是從一個老手藝人那里學的。"據王延安講,沈陽古建筑比較大的維修他幾乎都參加了。上世紀八十年代他參加了沈陽故宮西路的彩繪,上世紀九十年代指揮沈陽故宮整個中路40多房間的維修,2003年參加故宮鳳凰樓的維修。清永陵的彩畫,東陵的較大規模的維修,他都參加了。"工藝復雜,意義重大。"王延安這樣概括自己的工作。
故宮今年還將啟動四項修繕工程
記者從沈陽故宮博物院了解到,今年是沈陽故宮博物院建院八十周年,為了以古樸、整潔而又煥然一新的面貌迎接慶典,今年沈陽故宮除了兩坊維修外,還將啟動幾項維修工程,包括戲臺、嘉蔭堂整修維修工程;文溯閣碑亭屋面維修;西所垂花門屋面維修;東大門及太廟地仗油飾等。
據了解,上述維修工程將按照國家文物局的有關規定進行操作,在保證工程質量的前提下,還要保證維護古建筑的原貌。此外,沈陽故宮還將對參觀區的地面和環境加以整修和美化,同時做好內部各陳列室的環境建設,改善各類服務設施和門禁系統。
從紀念沈陽故宮建院八十周年的角度出發,同時根據國內外旅游市場和世園會的需求,今年沈陽故宮博物院還將以弘揚中華文化為宗旨,以展現清代文化為背景,適時推出新的、體現學術研究成果的精品陳列展覽,包括:利用鑾駕庫展室的優勢,舉辦風格新穎、特色突出的《清宮藝術珍品展》專題陳列,將院藏清代藝術品之精華最大限度地展示給觀眾;舉辦《沈陽故宮博物院八十年院史展》、《清代家具陳設展》、《沈陽故宮建筑技術展》、《清代飲食文化展》等。此外,為展示沈陽故宮博物院近年來學術研究的新成果,該院將編輯出版有關研究和介紹沈陽故宮歷史和院藏文物的學術論著和刊物、舉行各種形式的學術交流活動、排演《皇家禮儀展演》新劇目等。
戲臺修繕將于10月竣工
戲臺的修繕工作,是今年故宮維修計劃的一大項目。記者從沈陽故宮方面了解到,沈陽故宮戲臺的修繕工程已于去年完成了搶救性保護工作,將于今年10月竣工。
"戲臺恢復原貌后,沈陽故宮內又將新添了一個景點,到時我們將在戲臺上為游客獻上精彩的古代戲劇,皇家禮儀大游行等活動在此上演也有可能。"沈陽故宮博物院人士談道。
沈陽故宮戲臺建筑群位于沈陽故宮西路,占地面積約1440平方米。該組建筑群包括戲臺、扮戲房、嘉蔭堂及東西游廊等,始建于清乾隆四十六~四十八年。
據了解,戲臺和嘉蔭堂是乾隆東巡之時,借修建文溯閣之機修建的。
扮戲房面闊五間,進深八檁,青布瓦頂卷棚硬山式建筑,是司戲人員化妝、扮戲的后臺。
戲臺面闊三間,進深三間,五踩雙下昂斗拱,青布瓦頂卷棚歇山式建筑,是司戲人員演戲的舞臺。
嘉蔭堂面闊五間,進深八檁,前出廊,青布瓦卷棚硬山式建筑,是皇帝賞戲的場所。東西游廊各十三間,青布瓦頂卷棚式建筑,是王公、大臣等隨駕人員陪同皇帝賞戲的場所。
據史料記載,清代宮中演戲之風盛行,在北京故宮、承德避暑山莊以及皇家園林頤和園等處都建有戲臺。清嘉慶皇帝兩次東巡盛京,曾在嘉蔭堂及戲臺舉行宴會,與文武百官共同賞戲。
據沈陽故宮古建部人士介紹,從戲臺建筑群歷代重修的情況看,主要有這么幾次:一是《清高宗實錄》卷一千一百四十九載, 嘉慶九年(1804)年修理嘉蔭堂二十五間、圍廊二所二十六間、照殿九間、配殿二座六間、值房、凈房。這是有史料記載的最早的戲臺建筑群修繕記錄;二是經歷代維修,直至清末其整體格局尚未改變;三是民國初期嘉蔭堂局部,曾有過變更;四是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博物館為擴大展區面積,將嘉蔭堂隔扇及檻墻外移至檐柱,將前廊收入室內。另外,將東西游廊向四合院中心擴展,使游廊進深達到10米有余,并將建筑打通,形成環狀展區。這次布局的改變嚴重破壞了該組古建筑群的原貌。
沈陽故宮博物院研究室主任佟悅介紹,戲臺不僅僅是看戲的地方,這里演戲只是皇上設宴款待群臣的助興節目。佟悅說,很多年前戲臺就已經失去了原貌。
清朝滅亡之后,這里成了政府教育部門的禮堂,解放后也曾經在此辦過"地主收租院"的展覽。1996年以前,故宮在嘉蔭堂設置了嘉慶皇帝看戲的蠟像。
1996年,戲臺的直廊內側被砌上磚墻,直廊和嘉蔭堂成為沈陽故宮館藏文物的展示廳。此時戲臺被展廳封閉起來,游人無法看到。當時展廳展出200余件文物,主要就是御用品和明清書畫,包括慈禧親筆畫、龍袍、玉寶及瓷器等都是價值連城的國寶。但由于展廳封閉且沒有自動滅火裝置,沈陽故宮被列為沈陽市的重點火患單位。
為解決火患,同時也是申遺之時的承諾,恢復戲臺的準備從去年4月份開始,經國家文物總局批準后,沈陽故宮在消防部門的配合下開始拆除展廳現代建筑,由于當年建造展廳之時,將戲臺直廊廊頂的三分之一拆掉,代之以現代建筑的屋頂,此次恢復戲臺拆除全部的現代建筑,廊頂只剩下三分之一,直廊立柱因此暴露在風雨中。為此,沈陽故宮按照《文物法》的要求先進行搶救性保護。搶救性保護工作就是按照清代的工藝和樣式,恢復直廊的廊頂,使立柱免受損壞。原廊頂為灰色瓦,用來修復的瓦片是從河北購進的,保證最大限度地接近清代的磚瓦,故宮申遺大修之時的磚瓦也都是從該地引進的。
據了解,戲臺整體的恢復還將有雕梁畫棟、內部裝飾等工作,沈陽故宮初步計劃在戲臺原貌恢復后,利用戲臺進行表演演出,展示古代戲劇的精品。而展示珍藏文物也將另辟新的符合防火防盜要求的展廳。
此次維修屬保養、保護性維修
維修不影響參觀展覽
對于沈陽故宮此輪維修,沈陽故宮方面人士一再強調,此次維修屬保養、保護性修繕。
沈陽故宮博物院研究室主任佟悅向記者介紹,像故宮這么大的建筑群,其維修一般可分為三大類型:一是保養性維修:像每年春天都要進行的"清壟拔草",由于故宮建筑采用的是傳統材料,用的是土,"清壟拔草"為的就是防止瓦壟長出草,根系壯大后會對古建筑有破壞。第二類是保護性維修:就是有部分壞了,像磚頭裂半了,木頭露出來了,受風沙侵蝕可能腐爛,這就需要保護性維修,保護性維修比保養性維修工程量大一些。還有一類是搶救性維修:就是不修不行了,像建筑物要倒了,墻歪了等。這種現象在沈陽故宮基本上沒有。
對于此輪維修,佟悅說,這不屬大修,大修起碼涉及到1/3左右建筑的保護性工程,大修基本上影響正常開館。而這次的維修不僅不影響到正常開館,連行人過街都不影響。
據佟悅講,事實上,對故宮的修復工作從來就沒有停止過。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起,國家、地方撥款以及館內自籌經費等方式,故宮每年都在進行部分修繕。而沈陽故宮比較全面地維修,就是2003年申遺那次,閉館了三四個月,院里幾乎全是工程隊伍。
每年都有維修計劃
據佟悅介紹,故宮的古建筑非常多,不是每年全修一遍,而是逐年修,每年都有維修計劃。目的是保護古建筑外觀完好風貌。
實際上,古建筑修繕過程很麻煩,因為故宮是世界文化遺產,又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維修需要層層報批,按照文物保護法規定,對古建筑先有個監測,這是常年做的。根據監測情況寫監測報告,訂維修計劃,上報,待批準后才能做。報到國家文物局批準后,工程還要通過招標等程序。
維修原則:盡量減少人工干預
據了解,古建筑保護有一個重要原則就是最低限度的干涉,能不修就不修,要修也是盡量不大修。
不改變文物原狀是保護文物古跡的法律規定。據了解,文物古跡的原狀主要有以下幾種狀態:實施保護工程以前的狀態;歷史上經過修繕、改建、重建后留存的有價值的狀態,以及能夠體現重要歷史因素的殘毀狀態;局部坍塌、掩埋、變形、錯置、支撐,但仍保留原構件和原有結構形制,經過修整后恢復的狀態;文物古跡價值中所包涵的原有環境狀態。情況復雜的狀態,應經過科學鑒別,確定原狀的內容。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可以包括保存現狀和恢復原狀兩方面內容,必須保存現狀的對象有:古遺址,特別是尚留有較多人類活動遺跡的地面遺存;文物古跡群體的布局;文物古跡群中不同時期有價值的各個單體;文物古跡中不同時期有價值的各種構件和工藝手法;獨立的和附屬于建筑的藝術品的現存狀態;經過重大自然災害后遺留下有研究價值的殘損狀態;在重大歷史事件中被損壞后有紀念價值的殘損狀態;沒有重大變化的歷史環境。可以恢復原狀的對象有:坍塌、掩埋、污損、荒蕪以前的狀態;變形、錯置、支撐以前的狀態;有實物遺存足以證明為原狀的少量的缺失部分;雖無實物遺存,但經過科學考證和同期同類實物比較,可以確認為原狀的少量缺失的和改變過的構件;經鑒別論證,去除后代修繕中無保留價值的部分,恢復到一定歷史時期的狀態;能夠體現文物古跡價值的歷史環境。
保存現狀應主要使用日常保養和環境治理的手段,局部可使用防護加固和原狀整修手段;恢復原狀可以使用重點修復的手段。
按照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中國國家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文物局最新的《中國文物古跡保護準則》,文物古跡的日常保養是指實施經常性保養維護工程,是管理事務中極其重要的內容,其目的是及時排除隱患,避免更多干預。日常保養的對象包括文物古跡本身,附屬的防護設施和有關的環境工程;保養應分類、定期、按規范進行;保養與監測結合;重點保養災害和損傷的多發、易發部位。
防護加固是在文物古跡上附加現代材料和工程構筑物的措施。其目的是制止自然外力繼續侵害文物古跡,造成不可修復的損傷。這種措施只有在其它措施無效或雖然有效但對原狀改變太大的情況下才可以使用。對防護加固的基本要求有以下幾點:防護的材料和構筑物不得改變或損傷被防護的原材料和原結構;留有余地,不求一勞永逸,不妨礙再次實施更有效的防護加固工程;必須添加在文物古跡外面的保護性構筑物,只用于保護最危險的部分,要淡化外形,盡量保持文物古跡原有的形象特征。表面噴涂保護材料,損傷部分灌注補強材料,應遵守以下原則:由于這類材料的配方和工藝經常更新,需要防護的構件和材料情況復雜,使用時應進行多方案比較,尤其要充分考慮其不利于保護文物原狀的方面;所有的保護補強材料和施工方法,都必須先在實驗室進行試驗,取得可行的結果后,才允許在被保護的實物上作局部的中間試驗,經過至少一年時間,得到完全可靠的效果以后,才允許擴大范圍使用;要有相應的科學檢測措施和階段檢測報告。增加保護性構筑物應遵守以下原則:直接施加在文物古跡上的防護構筑物,應主要用于緩解近期有危險的部位,要盡量簡單,具有可逆性;用于防止洪水、滑坡、沙暴等自然災害的環境防護工程,應達到長期安全的要求。
建造保護性建筑,對于地上古跡,是最不得已的措施,而對于核準需要露名的地下遺址,則是最合適的措施,兩者都應該遵守以下原則:設計、建造保護性建筑時,要把保護功能作為首要的任務要求;保護性建筑和防護設施不得損傷被保護文物古跡的原狀,而且是可逆的;保護性建筑的形式不應當以犧牲保護的功能為代價,刻意模仿某種古代式樣。
而原狀修整和重點修復工程的目的都是排除結構險情,修補損傷的構件,恢復文物原狀,應共同遵守以下原則:盡量保留原有構件,殘損的構件經修補后仍能使用的,不要更換新件。對于年代久遠,工藝珍稀等有特殊價值的構件,只允許加固或必要的修補,不允許更換;對于原結構存在的,或歷史上干預形成的不安全因素,允許增添少量構件,改善受力狀態;修繕不允許以追求新鮮華麗為目的,重作裝飾彩繪,對于時代特征鮮明、式樣珍稀的彩畫,只能做防護處理;凡是有利于文物古跡保護的技術和材料,都可以使用,但具有特殊價值的傳統工藝和材料,則必須保留。原狀修整包括兩類工程:一是將有險情的結構和構件恢復到原來穩定安全的狀態,二是去除近代添加的無保留價值的建筑和雜亂構件。原狀修整應遵守以下原則:只減不加,或多減少加,即在不擾動整體結構的前提下,把歪閃、坍塌、錯亂的構件恢復到原來的狀態,拆除近代添加的無價值的部分;在恢復原來安全穩定的狀態時,可以修補和少量添配殘損缺失的構件,但不得更換舊構件,大量添加新構件;修整應優先使用傳統技術;盡可能多保留各個時期有價值的遺存,不必追求風格、式樣一致。
(編輯:李旭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