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3月30日電國家統計局工交統計司負責人30日就中國國有企業實現利潤和虧損情況作出澄清。
這位負責人指出,近來有媒體發表“國企虧損達到歷史第二高峰”的報道,稱“國家統計局公布2005年我國國有企業虧損額達到1026億元”,這種說法與事實嚴重不符。全文
應該如何看待國企盈虧?一方面是2005年我國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實現利潤6447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7.4%,實現利潤額達到歷史新高。另一方面則是工業虧損企業虧損額達到歷史第二高峰。
25日本報刊登的《國企虧損達到歷史第二高峰》一文,就是為了在談及去年國有企業實現高額盈利的同時,也關注到問題的另一方面。實際上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有企業從來沒有整體虧損過;按照統計局的正式統計口徑,文章中的“國企”應該是指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中的虧損企業。為了行文方便和簡練,許多媒體(包括本報)談及“國企虧損”時,指的就是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中虧損企業的虧損。由于媒體行文的過于“簡潔”,一些讀者可能會誤認為國企整體虧損,這是不對的。
盈利的企業利潤大幅增長,虧損的企業虧損額也在增加,2005年我國國有工業企業利潤呈現出兩頭大的情況。是什么導致了這種現象?透過這一矛盾,反映出的是我國當前正在經歷產能過剩的陣痛。
在國家信息中心錢敏澤博士看來,國有虧損工業企業的虧損原因就在部分行業的產能過剩。盈利的石油、煤炭,都是上游企業,而虧損的石化、煉焦、鋼鐵等則是下游行業。因為能源的漲價,上游企業實現盈利。而因為成本上升,下游的許多企業都虧損了。
數據顯示,2005年我國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銷售收入同比增長20.5%,銷售成本同比則增長了22.8%,銷售成本增幅高于銷售收入增幅2.3個百分點。由于能源、原材料價格上漲過猛,多數下游行業的企業都受到了成本上升過快的巨大壓力。在39大類行業中,有29個行業銷售成本增幅高于銷售收入增幅,半數行業利潤率下降,特別是汽車、化工、電子等規模較大的行業利潤率明顯下降,對整個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利潤產生了較大負面影響。
成本上升本來可以通過下游企業提高產品價格來緩解,然而產能過剩把這條路給斷了。錢敏澤說,過多的產品投入市場只能導致企業互相壓低價格,不可能逆市場而動。“只要你的產品比競爭對手多賣一塊錢,就可能丟掉全部的市場份額。”
“如果產能過剩的問題不加以控制,國有企業的虧損將越發嚴重。”錢敏澤對記者說。(編輯:李旭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