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生活 > 正文
 

國家財政支出突出“以人為本”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3月28日 08:42 中國消費網

  湖北省當陽市農民鄭昌芬患有風濕性心臟病,往年家里收入的一大半都得花在看病吃藥上。去年,鄭昌芬參加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并住院做了心臟手術。按照合作醫療的有關規定,她得到了最高報銷額2萬元的補償。

  2005年,中央財政調整支出結構,安排資金5.42億元,用于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補助,為農民解難。鄭昌芬正是這一保障體制的受益者。

  據了解,使廣大農民的基本生活和基本醫療得到保障,是“十一五”時期國家財政工作的重點之一。今年,全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改革試點范圍將從去年的23.7%擴大到40%,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對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農民的補助標準將進一步提高。

  

財政部長金人慶指出,以人為本,是“十一五”時期公共財政建設的一條主線。2006年中央和地方財政預算提出:“壓縮一般性開支、向農村、教育、就業和社會保障、公共衛生等社會發展薄弱環節傾斜……”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鄭功成教授對此解讀說,這標志著國家財政從“投資型財政”向“公共財政”轉型。財政的根本職能是公共職能而非生產職能。公共財政是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一種財政類型。公共財政的公共性表明國家要不斷地謀取、增進國民福利,其顯著性標志是國家承擔社會保障責任。

  1998年我國開始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之后的五六年,中央財政每年將數千億元人民幣的國債發行收入直接用于投資,經濟發展連續保持了增速前行。與此同時,涉及民眾切身利益的基礎教育、醫療、衛生這類真正的公共和準公共支出嚴重不足。

  據勞動保障部官員介紹,2006年中央1號文件鎖定“三農”問題,第一次明確提出要建立農村

養老保險制度。這個文件改變了歷年來中央財政預算在這方面一片空白的狀況。五保供養是我國農村一項傳統社會救助工作。新修訂的《農村五保供養工作條例》規定,今后農村五保供養資金在地方人民政府預算中安排,中央財政對財政困難地區的農村五保供養給予補助。這一規定實現了五保供養從農民集體內部的互助共濟體制,向國家財政供養為主的現代化社會保障體制的歷史性轉變。

  財政部和勞動保障部還聯合下發通知,從今年開始,對2005年無法完全完成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業保險并軌工作的中央企業,增設特定政策補助資金,由中央財政支付。國家財政預算報告顯示,中央財政今年將安排社會保障補助支出和就業再就業支出1859.8億元,比去年增長14.5%。

  據了解,國家財政新增的教育、衛生、文化和計劃生育等事業經費,將主要用于農村。今年,西部地區農村義務教育階段的中小學生,將給予全部免除學雜費;2007年,全國農村義務教育階段的中小學生都將享受免除學雜費優待。

  有關專家接受記者采訪時說,財政政策轉型,并不意味著財政將從建設投資領域全盤退出,而是要賦予其更多、更重的

宏觀調控戰略職能,更好地優化支出結構,消除經濟發展中的不健康和不穩定因素,保證經濟社會協調、可持續發展。

  據了解,國家將加大財政支農力度,促進城鄉協調發展。對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的重點轉向農村,“十一五”期間基本實現全國所有具備條件的鄉鎮、建制村通公路。2006年支農資金的增量將高于上年;國債和預算內資金用于農村建設的比重將高于上年;直接用于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的資金將高于上年。財政還將進一步加大農業綜合開發、扶貧開發的投入。

  中央財政還將加大對欠發達地區的財政支持力度,促進區域協調發展。今年中央財政對地方主要是中西部地區一般性轉移支付資金將達到1359億元,比去年增加238億元,增長21.2%;對民族地區轉移支付資金將達到200億元,比去年增加40.77億元,增長25.6%。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鄭功成教授指出,社會保障制度不健全將導致潛在的購買力無法轉化為現實。許多東西不是民眾買不起,而是不敢買、是后顧之憂太多不敢消費。不敢消費的同時,將會導致國家的經濟增長過于依賴外貿出口。工薪階層和農民是目前我國消費潛力最大的人群。完善收入分配、社會保障、教育、醫療衛生四項制度改革,有利于擴大和刺激消費需求。

  此外,國家財政還將建立和完善財稅政策的激勵約束機制,增強企業自主發展、自主創新、自我搞活的能力,推動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和企業效益提高。 (編輯:李旭波)


愛問(iAsk.com)


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