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9億顆心的期盼——部分政協委員暢談建設新農村與農業標準化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3月09日 07:21 中國質量新聞網 | |||||||||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不但是政府放在各項戰略首位的任務,還道出了9億農民的心聲,也承載了9億顆心的期盼。在今年“兩會”召開期間,記者聽到了來自不同領域的多種聲音,代表、委員們站在不同的角度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積極建言獻策。雖然意見五花八門,但有一點是沒有爭議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首先要發展現代農業,農業標準化肯定可以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從而促進糧食生產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
標準化促生精品農業 在李忠海委員看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根本就是發展生產,而我國實現發展生產的方法有很多種,在這些方法中,大力提倡和推行農業標準化是一個行之有效的措施。 李忠海委員就農業標準化算了一筆細賬——海南的樂東是我國香蕉生產集中地,其香蕉生產用標準化規范后,每畝(約0.67公頃)香蕉增產500多公斤,而香蕉品質提高后,其每500克香蕉又可多賣0.1元錢。如果每畝香蕉地可種200棵,每棵樹可生產大約40~50斤的香蕉,那么一畝地可生產香蕉8000~10000斤,一畝地就能多賣800~1000元錢。如果按照每斤0.8元批發的話,增產的500多公斤香蕉,農戶就又能多掙800多元,這樣一來,農戶每畝地總共可以多掙1600~1800多元錢。由此可見,標準化可以豐滿農民們的腰包。 潘慶林委員告訴記者,他心目中的農業標準化是和山東壽光的精品果蔬基地畫等號的。此外,他還曾到山東東營農村調研,發現過去生產落后、生活困難,曾有“山東北大荒”之稱的東營,而今已躍居中國百強城市第37位。人均GDP、人均財政收入、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儲蓄存款等主要經濟指標,在山東省17個市中名列第一。農民的腰包鼓了,農業標準化在其中功不可沒。 除了給農民帶來直接的經濟效益之外,潘慶林認為,農業標準化還是增強農產品國際市場競爭力和調節農產品進出口的重要手段。一方面產品質量提高了,國外技術壁壘對其影響相對降低了。另一方面,我們的農產品標準水平提高了,可以提升我國的入口“門檻”,將不合格農產品擋在國門之外。 標準化帶動產業化 “重農戶單干多,重集體合作少”,任玉嶺委員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存在的頑疾。傳統農業生產的無序、分散現狀終將難成氣候,很可能發展成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絆腳石。任玉嶺委員認為“國內外的經驗證明,農村要大發展,靠一家一戶的小農經濟很難實現。只有走集體合作的道路,才能發展現代農業,才能把農村的發展提到一個新高度、推向一個新階段”。 對此,王海波委員也表示,用標準化推進農業產業化是一種必然,產業化也會把標準化作為自己生存發展的必要條件,會把標準化看作是提高競爭力的必然要求,把標準化推向更高水平。 委員們一致認為,農業產業程度不高的問題困擾行業已久,在“新”農村里大“興”標準能夠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農業產業化是以市場為導向,以經濟效益為中心,以主導產業、產品為重點,優化組合各種生產要素,實行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規模化建設、系列化加工、社會化服務、企業化管理,形成種養加、產供銷、貿工農、農工商、農科教一體化經營體系,推動農業走上自我發展,自我積累,自我約束,自我調節的良性發展軌道的現代化經營方式,使傳統的農業增長方式發生根本性轉變。這種轉變,如果沒有標準化的推動,應該說是難以實現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