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消費 > 正文
 

泡沫財務邏輯 買房不如租房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3月08日 09:54 中國消費網

  美國加州洛斯阿爾托斯的脊椎指壓按摩師約翰剛剛在財務方面做了件另類之舉。令他許多朋友感到驚訝的是,他違背了擁有房屋產權的傳統信條,賣掉了其具有歷史情調的5居室住房,轉而開始租房。

  “我認為房價的上漲空間不會太大,反而很有可能在未來數年內下跌,所以目前似乎是賣房兌現的好時機”,他表示,“我們現在付的房租要比按揭貸款月供少大約40%,而且
還不用在維修方面花一分錢。”

  約翰的決定也許違背了傳統理念,但在美國許多房地產熱點地區,租房的財務邏輯正日益引起人們的關注。對于那些不幸錯失過去幾年房價飆升良機的人而言,現在買房的想法頗為不妥。

  匯豐對美國

房地產市場進行了“尋找泡沫行動”詳盡調查,揭示了租房在美國許多地區的吸引力。

  付房租約等于付利息

  “租房就像拿錢打水漂的說法相當普遍,但人們忘記了買房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這樣”,匯豐經濟學家伊恩·莫里斯表示,“向房東付房租和向銀行付利息之間沒有太多差別。”

  即便考慮到慷慨的稅收補貼允許美國人將其按揭利息從應納稅收入中扣除,新的房屋業主還是比租房者多花越來越多的錢。例如,目前在洛杉磯擁有一套房屋而每年支付的成本比租房成本高出一倍多。莫里斯表示,洛杉磯房屋業主的支出長期以來一直高于租房者,但目前兩者的差額比過去30年的平均值高出40%。美國其它主要地產市場的數據也同樣令人擔憂。

  對此,地產市場的擁護者作出以下反駁:首先,房屋業主不僅能在地產升值時獲得資本增值,還能通過每月償還本金來累積房屋資產。其次,當租金攀升時,按揭還款(通常是定額)的實際價值會因通貨膨脹而下降,而且有朝一日還清貸款,就再也沒有按揭支出。

  匯豐的研究表明,即便不將本金還款計算在按揭之內,許多地區的新屋業主所需支付的費用仍然遠遠高于租房費用。在舊金山和檀香山,房屋業主即便是采用只付利息的按揭貸款,每年的成本也比租房分別高出68%和73%。只付利息按揭是一種風險較高的貸款形式,在高價位的地產市場中頗受歡迎。

  房價可能下跌

  在許多這樣的地產市場上,業主要想使手中的房產物有所值,未來7年里的房價漲幅必須極為強勁才行。匯豐計算,如將擁有房產的額外風險考慮在內,佛羅里達州棕櫚灘的房價每年可能需要上漲10%,華盛頓需要每年上漲8.5%,丹佛每年上漲8.2%才行,這些數字均遠遠高出20年平均漲幅。實際房價下跌的可能性,并不像多數人設想的那么離譜。那些1989年在華盛頓購房的人(當時,華盛頓的實際房價開始下跌),不得不等到2001年才看到資本增值。

  上述計算結果甚至有可能略微傾向主張購房的一邊。這些數據基于房屋業主從他們的稅款中扣除了按揭利息還款,并支付30%的邊際稅率的假設基礎上。不過,目前僅有1/3的美國人將他們的扣稅項目逐一列出,如此一來,大多數美國人并沒有享受稅收減免優惠。此外,許多住在加州或紐約的人還受到替代最低稅額體制的影響。這是一種針對高收入者的平行稅收體系,部分抵消了購房減稅優勢,從而進一步削弱了擁有房產的好處。

  莫里斯表示,即便是在房價最高的市場,如果你擁有房產的時間足夠長,其好處最終也會顯現出來。假設房產價格保持穩定,你在洛杉磯持有房產11年即可令購房成本與租房成本持平。在華盛頓,要達到兩者持平需要12年。

  購房之十年打算

  “在美國大部分地區,買房依然是顯而易見的選擇,但在那些房價高的地區,財務邏輯肯定傾向于租房”,Economy.com首席分析師馬克·贊迪表示,“美國的購房交易成本高昂,因此對于許多人來講,只有你能堅持10年或更久,買房投資才有意義。”

  作出類似結論的美國人越來越多。密歇根大學的消費者信心調查顯示,接近30%的美國人認為現在不是買房的好時機。這一比例是上世紀80年代初以來的最高水平。

  盡管如此,房產專家表示,擁有房產的誘惑仍將難以抗拒。“在美國,擁有房產依然是成功的有力象征”,哈佛大學住房研究聯合中心主任尼克·雷特西納斯稱,“在多數美國人眼中,租房人的社會地位比較低。”

  人們很容易認為,這種情況很自然。但在德國等國家,事實并非如此,在德國,房產擁有者通常被視為小資產階級。連柏林

城市規劃部門主管漢斯·史蒂曼都選擇租房,而非買房。

  在美國,人們狂熱追求擁有房產,像約翰這樣賣掉房子等待價格下跌的賭博不太可能流行開來。不過,此舉可能會獲得回報。(編輯:李旭波)


愛問(iAsk.com)


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