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記者 聞有成
一家讓特困人員全面享受“超低價醫療服務”的醫院的成立,給鄭州市1.8萬低收入者帶來了福音。河南鄭州市在全國率先建立的超低價醫療濟困醫院,有效緩解弱勢群體的醫療困難,贏得了社會和病人的贊譽。
“鄭州低收入病人有了低價醫院”
2002年8月1日,鄭州市城市低收入人群定點醫院的牌子,掛在了鄭州市第二人民醫院。這家具有公益和福利性質的超低價醫療服務濟困機構運行3年多來,門診各科檢查、藥品、住院優惠共計2325785.69元,已有23000多人次的低收入人員在這里享受到優惠治療。
張更顯的妻子劉琪因患小兒麻痹癥從小落下腿部殘疾,他倆有一個正上學的9歲孩子,每月靠領取400多元最低生活保障金支撐著家庭生活。去年張更顯腹部長了一個囊腫,走了幾家醫院打聽,做手術都得要1000多元。多年來,一家人只能望“醫”興嘆。
根據民政部門調查統計,鄭州市有1.8萬多名像張更顯一樣的低收入人員,平均月收入只有220元,遠遠低于鄭州職工人均月收入860元左右的標準,抵抗疾病風險的能力很低。低收入人員一旦患病就可能出現小病拖延、大病致貧的狀況。
近年來,鄭州市委、市政府也出臺了一系列旨在解決特困職工就醫的措施,如對持有特困職工證明的患者就醫時醫院給予優惠政策等。但由于缺乏完善的幫困救濟市場機制,低收入人群及特困職工就醫難的問題并沒有從根本上得到緩解。
針對這一難題,鄭州市利用現有衛生資源,建立起超低價醫療濟困醫院,以無償服務的成本價向鄭州市市區低收入人群提供可靠的醫療服務。醫院資金80%由鄭州市財政補償,余下的20%由定點醫院承擔,探索出一條讓健康與低收入群體同行的醫療服務濟困之路。
低價錢擺脫了“吃飯還是吃藥”的困境
鄭州市副市長高建慧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對生活貧困群體僅有最低生活保障線是不夠的,醫療援助恐怕是重中之重,要幫助他們解決就醫困難。”
據測算,鄭州市低收入人員每月220元的生活保障金,每天平均可使用生活開支不足10元,除去基本生活開支,每月只有很少一部分可支付醫療費用。而做一項普通的B超檢查也要二三十元,更別說動刀輸血進行多項檢查的大病。這就使低收入人群走入“吃飯還是吃藥”的兩難境地。
現在納入鄭州市超低價醫療服務濟困對象的是鄭州市區內享受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低收入人群及優撫對象,即家庭人均每月收入低于220元的城市居民,其就診適應范圍主要為醫保范圍內的常見病、多發病、慢性病。
享受優惠的人員資格,由衛生部門和民政部門等共同認可。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城市居民要持最低生活保障金領取證,到各區民政部門辦理并領取“鄭州市城區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醫療卡”。看病的時候,需要持最低生活保障金領取證、身份證(或學生證)和醫療卡,享受相關的優惠政策。按照低水平、廣覆蓋的原則,每個低保人員一個自然年度內享受的優惠標準累計在5000元以內。
記者在鄭州市第二人民醫院隨機采訪了在這里住院治療的病號。家住鄭州市二七區航海路的低收入患者陳蘋,今年55歲,5年前患雙腎結石、右腎中度積水,因家境貧窮,治不起病。去年8月19日聽廣播介紹,住進了這家醫院。臨床大夫王煒鵬告訴記者,由于陳蘋拖延了病情,造成手術出血量大,腎盂狹窄,取石難度增大。我們和請來的知名專家為她做了8個多小時的手術,再過幾天即可出院。她的丈夫田朝英對記者說:“其他醫院都說要花7000元,在這里總共才用了2000元。”
低收入人員在這里就醫究竟能省多少錢?記者了解到,按照鄭州市衛生局、鄭州市物價局等部門的有關規定,低收入人員執行以下優惠政策:
免費項目如掛號費、診查費、床位費、院內會診費(院外會診費除外);優惠50%、40%、35%的項目包括醫學影像、超聲檢查、核醫學、檢驗、血型與血配、病理檢查及其他綜合性醫療服務類和各類臨床診療類。
按此標準,原價300元的“核磁共振血管成像”,對低保病人優惠50%后只收費150元,心臟彩超則由原價120元降為60元。心電圖優惠價格也從102元減到了66.3元。
從資金補償機制上保障運行暢通
超低價醫療濟困醫院以無償服務的成本價向低收入人群提供可靠的基本醫療服務,如何保證特困者就醫順利、花費少,同時又可有效監督醫院不虧空財政,做到合理用藥、合理檢查、合理治療呢?
鄭州市衛生局局長陳德宇告訴記者,鄭州市專門出臺了具體的實施方案及管理辦法,要求衛生、民政、工會、物價等相關部門各負其責,對濟困機構實行嚴格的動態管理。
為使這一濟困機構健康運行與發展,鄭州市從資金補償機制上為濟困事業注入活力。經衛生局、財政局審核確認,由市財政補償80%,按季度核算支付,其余部分醫院自理。
超低價醫療濟困醫院,在有政府財政支持的基礎上,還需要依托一所規模適中的綜合性醫院。這個醫院必須要有良好的醫患基礎,在技術水平、人員配備上,都能夠確保病人及時有效得到救治。鄭州市第二人民醫院負責人李生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建立超低價醫療服務濟困機構,由于醫院自身要承擔20%的支出負擔,醫院和醫務人員的經濟收入和個人利益受到一定程度損失。對此,我們會教育醫務人員不計個人得失,滿腔熱忱為低收入群體做好醫療服務工作。”(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