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沈德良
隨著消費水平不斷提高,追求保健養生的人越來越多,保健酒逐漸成為了市場新寵。如何保障這一新興行業健康發展,已經成為一個各方關注的焦點。
概念模糊魚龍混雜
據統計,國內市場上目前保健酒多達上千種,這還不包括那些打出“保健”旗號的養生酒、滋補酒、藥酒。這種魚龍混雜的局面,給保健酒行業的健康發展蒙上了陰影。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保健酒呢?
1981年,勁牌有限公司率先提出現代保健酒的概念,主要是區別于市場上的藥酒。依據國家相關規定,保健酒屬于保健食品
范疇,既非普通保健品,更不是藥品。保健酒依據功能可分為補氣、補血、滋陰、補陽和氣血雙補等類型。保健酒不同于藥酒。據專家介紹,保健酒以保健、養生、健體為目的,同時滿足消費者的飲酒嗜好,對年齡、性別沒有特別嚴格限制。藥酒則有其特定的療效作用,適用的人群針對性較強。保健酒也不是酒與中藥的簡單組合,非常講究用藥配伍原則。因此,保健酒對選材和加工工藝的水平要求很高。
“八仙過海,各顯其能”
2001年以來,我國白酒、啤酒銷售總量出現下降趨勢,而保健酒、紅酒的市場份額則不斷增長,保健酒更是保持著30%以上的年增長速度,其中勁酒、椰島鹿龜酒、張裕三鞭、廣東致中和等知名品牌占據著70%左右的市場份額。
受利益吸引,許多企業紛紛開始躋身保健酒領域。目前國內白酒行業前十名都已上馬保健酒項目或紅酒項目,保健酒行業將展開新一輪激烈競爭。各路投資者可謂“八仙過海,各顯其能”。
雖然國內保健酒企業曾一度驟增至5000多家,但這并未能推動整個行業走上良性發展的道路。事實上,不少人簡單地將保健酒理解為基酒加中藥。于是,許多中小型企業、乃至小作坊倉促上馬,導致目前保健酒市場充斥大量低劣雜牌產品。它們大都仿冒市場主流品牌產品,胡亂炒作產品功效,有些甚至宣傳能包治百病。
據專家介紹,保健酒的質量主要取決于基酒和藥材。但相當多的企業因受實力和規模限制,很難對原材料的采購渠道和品質加以有效控制,大多采用外包方式獲得藥材、基酒;在生產工藝上,一些企業簡單到把幾味藥材浸泡就灌裝的地步;在生產環境上,有些廠家的生產條件、衛生狀況就更讓人匪夷所思,沒有適合的廠房,沒有通過質量體系認證和管理認證。在職能部門監管缺位的情況下,這些所謂的“保健酒”就堂而皇之流向市場,流入消費者手里。
標準化:做大產業的關鍵
經歷20多年發展后,國內保健酒至今還沒能成為獨立的商品大類,在社會消費總額中僅占很小一部分,2004年的市場規模約為40億元左右,僅相當一家二線白酒品牌的銷售量。有著如此巨大潛力的行業得不到長足發展,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行業發展無規范、品牌競爭無序,由此導致缺乏消費者的信任。
為保障市場正常有序發展,從2004年開始,國家加大了規范保健酒行業的力度。一是從2004年起,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取消“藥健字”批準文號,從此保健品只能有兩種身份--藥品或食品,能拿到“衛食健字”批號的保健酒企業僅有500多家;去年7月起實施的《保健食品注冊管理辦法》規定,保健酒和藥品一樣必須通過GMP認證才能生產和銷售。去年底,國家認監委和商務部又推出了《食品質量認證實施規則--酒類》,這是首部以認證方式證明酒類產品質量等級的部門規范性文件,它對產品的衛生、理化、感官等方面提出了綜合性要求。
這些旨在整飭市場秩序的法律、法規,給保健酒產業提供了良好的發展契機,因而得到了行業內專業廠家的積極響應。它們清醒地意識到,只有從行業內部進行規范,建立行業標準,才能為保健酒行業帶來更好的發展環境,為行業的健康發展提供保證。近年來處于快速發展中的勁牌公司,堅持“以做藥的標準做保健酒”的宗旨,依照有關規定,從選材到生產的各個環節,制定出一套完整的、明顯高于相關行業規定的質控標準。
總體看來,保健酒的標準化生產將是長期而艱巨的過程,現有的一些標準顯得過寬過泛。如何制定一套適合并保證行業健康發展的標準,仍需要整個行業的共同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