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警斂財“食物鏈”的“頂端”到底是什么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2月17日 10:00 中國消費網 | |||||||||
新華視點記者在安徽靈璧縣深入采訪,揭出了當地交警瘋狂斂財的一條“食物鏈”——交警明目張膽“吃”司機,交警內部逐層“吃”,最后是原公安局長王建華肆無忌憚“吃”交警。如此一路“吃”下來的結果是什么呢?本地的兩輪摩托車怕挨罰不敢上街,國道上的車輛寧可繞行也不敢從靈璧經過。當然,原公安局長王建華最終也把自己“吃”進了班房,等待著他的只能是黨紀國法的嚴正裁決。
靈璧縣交警系統存在著這樣的“食物鏈”并不特別令人吃驚。人們早就發現,任何大面積的腐敗都帶有某種鏈形結構,都存在一個以權力大小分層分級的“系統”,無論中間的結構怎樣花哨,最終都會吃到民脂民膏上去。那么,在這一案例中,真正讓人吃驚的、具有警示性的事情是什么呢? 王建華是靈璧縣“巨富”,這在當地是盡人皆知的事情,一個縣公安局長能夠通過什么途徑變成巨富,答案也并不難想見。而且,我們知道,公安局長在行政體系中并不是什么高官,就算在靈璧縣境內,也有很多領導和機構能夠對王建華形成約束。但讓人奇怪的是,王建華卻能在周密的制度監控中從容作惡,在反腐倡廉的時代聲浪中快速致富,還在怨聲載道中成為公安系統炙手可熱的人物。他不僅先后被評為“全省人民滿意交警”、“全省人民滿意政法干警”,還是宿州市首屆“十大政法人物”,并四次當選為人大代表。是王建華邊腐敗邊干事作出了政績嗎?未必如此。是他耍兩面派的手段太過高明、以致蒙蔽了上級領導嗎?當然也不是。從新聞報道的字里行間分析,從基層權力運作與監督的機制去推論,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要么是靈璧縣的權力監督體系完全失效,要么是在腐敗“食物鏈”的頂端,還有比王建華位置更高的饕餮之徒。 對王建華瘋狂斂財的行為,當地老百姓敢怒不敢言,靈璧縣的交警也感到“無奈和痛苦”。無奈和不敢言的根本原因,是王建華“出手大、路子廣”,用金錢編織起了自己的人際關系網絡,進而在靈璧縣衍生出一個腐敗的“亞生態”。雖然媒體沒有透露王建華是如何東窗事發的,但幾乎可以肯定,王建華不可能是被靈璧縣有關機構揭發出來的,因為在王建華的經營之下,靈璧縣的某些領導對民間呼聲已經完全不“敏感”了,靈璧縣的職能部門也已經喪失了監督這位“優秀青年衛士”的能力。腐敗“食物鏈”的覆蓋面如此之大、功能如此之強,這才是真正讓人吃驚的事情。 王建華的落網讓交警斂財的“食物鏈”暴露于天下,但是,縱容乃至保護這個“食物鏈”并從中受益的其他“饕餮者”還處于隱蔽狀態。抓了一個王建華,或許可以暫時肅清靈璧縣政法系統的烏煙瘴氣,但是,如果不能摧毀那個滋生“食物鏈”的內在機制,如果不能把當地的腐敗“亞生態”連根鏟除,如果不健全靈璧縣的各種監督和防范體系,很難說靈璧縣就從此太平了,也很難說下一個王建華式的人物會在什么時候“應運而生”。 靈璧縣交警系統濫用權力、橫征暴斂的現象已經到了駭人聽聞的程度,把這筆賬全算在王建華一個人頭上,就會放過更深層、更本質的問題。政法機關應該深入研究靈璧縣這個反面教材,從中吸取教訓,把“立警為公,執法為民”的口號落到實處。(編輯:盛秀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