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順差1141億美元 中國壓力巨大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2月17日 09:11 中國消費網 | |||||||||
2005年,中美貿易順差達到1141.97億美元。美國對華貿易逆差擴大在產業界和國會山引起巨大反彈,有議員指責布什政府的對華貿易政策是完全失敗的。在此壓力下,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公布了題為“美中貿易關系:進入更大責任和執法新階段”的報告,聲稱重新調整美國對華貿易政策的時候到了。 與此同時,又傳出消息,美國將建立一個專門機構,監督中國遵守國際貿易條款的
貿易順差再次給中國帶來巨大壓力,然而,這個壓力來得的確很冤枉。 其一,正如商務部副部長易小準所言,美國制造業大量向中國轉移,導致了美國對華貿易出現了比較大的逆差。“2005年,中國出口總額的58%來自外商投資企業,外商投資企業的貿易順差凈值844億美元,占中國貿易順差總額的83%……如果扣除這一部分,中國的貿易順差僅為175億美元。” 其二,中國為縮小差距付出了重大代價。為縮小中美貿易順差,中國不斷加大從美國進口的力度,并不斷放開美國農產品進口的限制。 中國貿易順差總額的83%是外資投資企業導致的,卻要由我們獨自來承受壓力,不斷作出讓步,即便如此,美方還是步步進逼,我們簡直比竇娥還冤。然而,在埋怨和訴苦的同時,我們是否也應該進行反省呢? 2005年,外商投資企業的貿易順差凈值占中國貿易順差總額的83%,這其中,有多少是外資享受了在稅收等方面的超國民待遇造成的呢?假如沒有這種超國民待遇,貿易順差肯定會大幅降低。因為在外資的相當一部分收益之中,就包含了因稅收等超國民待遇獲取的“額外收益”。 我們由此作出了雙重犧牲:讓利于外資企業,既減少了稅收收入,也給我們帶來了更沉重的由于貿易順差帶來的壓力。 遺憾的是,縮小中美貿易順差,我們卻將加大從美國的進口力度作為了首選。如果扣除外資在中國貿易順差中的作用,2005年,中國的貿易順差僅為175億美元。但是,2005年,中國僅采購波音飛機一項,就花去了近40億美元,其所需的外匯,相當于中國出口560億件紡織品作為代價!這種代價對于我們來說,顯然已經成為不可承受之重。 為什么不采取兩稅合并的辦法,將內外資的稅負統一?這樣做,既符合WTO的基本精神和準則,可以增加稅收收入,也可以從根本上解決中美貿易巨額順差問題。然而,實行兩稅合并依然阻力重重。一個最直接的理由是,這將會影響吸引外資。問題在于,在中國貿易順差逐漸增大的同時,以超國民待遇吸引外資,只會進一步惡化問題并錯失化解問題的良機。 實際上,我們已經錯過了很多次合并兩稅的機會。2005年,中國財政部部長金人慶曾透露,盡管幾年前財政部就制訂了有關內外資企業所得稅率并軌的完整方案,但最終沒有下決心。事后財政部測算,如果當時并軌,由此減少的財政收入不過200億-300億元,而現在由于稅基擴大,如果實行所得稅并軌方案,減少的財政收入將超過1500億元,甚至會達到2000億元。如果繼續拖下去呢? 吸引外資的目的是為了增加社會財富,在我們這里,卻被扭曲成某些人的政績,這些人與外商一道,成為兩稅合并的堅定的反對者。 由于在稅收等方面,給外資超國民待遇,我們只是賺取了“一些漂亮的數字”。關于這一點,美國《紐約時報》記者戴維・巴爾沃薩的說法或許對我們更有震撼力:“看上去中國好像從貿易中獲得了更大的回報,實際上真正的利潤被美國等外國公司所得;沒有留下全球化帶來的利潤。”時間就是金錢,時間就是財富,我們還有多少機會可以錯過呢? 必須認識到:招商引資不是為了“漂亮的數字”,而是為了是實實在在的財富;外資看中中國的是13億人口的巨大市場和高達9%的穩定的GDP增長率。 外資不會因為兩�合并而大幅減少,中國應該有這種自信。(編輯:譚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