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保慶:打算出書揭露官場陰暗面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2月16日 10:13 中國消費網(wǎng) | |||||||||
“后來想開了,地球少了誰都照樣轉(zhuǎn)” 一位副部長的正常退休,引發(fā)無數(shù)猜想;一次經(jīng)過黨組研究的正!案已浴,招來民眾猛烈的贊賞,這讓張保慶——教育部原副部長有些“受寵若驚”。 “盡管老百姓有點誤會、不了解情況,但至少反映了老百姓的一種情緒、社會上的
1月6日,這位退休下來的原教育部副部長提及過去的2005年時,接連用了幾個“沒想到”來形容自己的心情。 彼時,窗外寒風凜冽,屋內(nèi)溫暖如春,張保慶侃侃而談,依然是一身灰布衣衫。 圓了夫人的愿望 從教育部副部長的位置上退下來,張保慶圓了夫人一個積存已久的愿望——希望他早點從領導崗位上退下來。 “她呀,早就希望我下來了。”張說。 “她”叫高如峰,是張的大學同學,也是他多年的摯友,當然,更是“患難夫妻”。大學時期,作為北外“文革”保守派頭頭的張保慶,就被人攻擊說和同學高如峰談戀愛,張保慶沒有反駁,當然,也不承認。 大學畢業(yè)后的高和張沒有各奔東西,在那個年代,“學軍”、“學農(nóng)”是許多大學生必修的課程,他們都去了部隊鍛煉,之間依然“清清白白”。 “連長人很好,他有一次找我說,人家都說你們倆好,真的假的啊。我說沒有,我們倆從來沒談過這個問題。” “1969年,外交部要調(diào)我走。臨走前一天,連長又說,你們倆到底怎么樣啊。我說連長你去問問她有什么意見,如果她沒有意見,我也就沒意見了。連長很熱心,就在我要走的前一天晚上,在他屋里,他把她叫來,我們當面說開了,也就明確關系了! 張保慶說,從那時起,兩個人就開始風雨與共。結婚的時候,高的父母都在受迫害,張硬是頂著壓力和高走在了一起。 由于學的是一個專業(yè),又共同在法國呆過幾年,張保慶和夫人常常琴瑟相和:共同翻譯文學名著《茶花女》,共同撰寫專著《比較教育學》,而且,高如峰為張保慶詩集《抱清吟》作序時,直呼“保慶同志”,讓知道他們倆關系的人忍俊不禁。 生活、見識志同道合,老伴高如峰還是張保慶廉潔自律的鏡子:“我有個規(guī)定,不準到家里談工作,到家里去說不清道不白,送點東西什么的。我愛人不接待,到辦公室談。這點我很自豪,夫人見錢眼開,你就麻煩了。” “她這方面,比我嚴多了!”張感嘆,“我這個家庭很好,我女兒、夫人在這些問題的認識上和我是一致的,不讓當官可以,但一定要注意人格、人品!” 變化、遺憾、憂慮 從教育部的領導崗位上退下來,就任中國教育發(fā)展基金會理事長,張保慶感到了久違的輕松:“責任比過去輕了,任務也小多了。不過想搞好,比較難……主要任務是籌錢! 他這樣描述每天的生活:上午,拿出三個小時的時間來看書;中午大概睡一個小時午覺,練字;下午和朋友們聊聊天;晚上,如果沒有好的電視連續(xù)劇,他就又躲進自己的書房自成一統(tǒng)。 “當副部長很忙的時候,報紙還是要看的。我自己訂五種報刊《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青年報》、《報刊文摘》、《瞭望》。除此之外,別人贈送我的很多,大都簡單翻一翻,看看標題,好的仔細看……” 張說,退下來之后的他正好練練書法,練到滿意了,還要出個書法集。此外,雄心勃勃的張還有一個龐大的文學寫作計劃——創(chuàng)作三篇小說:一篇是寫狗的,“把文化大革命的一些事反映出來,說做人做事的原則問題,是中篇”;第二篇小說根據(jù)自己的從政經(jīng)歷,寫用人的問題,把層次寫高一點,從省部級寫起,“會揭露一些官場上不好的東西”;再寫一個關于母親的。 “回想我接近40年的工作生涯,該講的還是講了,該干的還是干成了一些事情,從這個角度講,還可以!睆堈f,“我是農(nóng)民出身,當官這條路是我始料不及的,也沒想到能當?shù)礁辈块L,一個農(nóng)民的孩子,靠苦干起來,能當?shù)礁辈块L,我覺得超出我原來的預想,真的! 但張保慶還是覺得有一點點的遺憾,因為,2005年,在教育系統(tǒng)工作了26年、對教育工作“有著許多思考”的他退休了:“本來應該做的事沒做完,本來可以干得更好,也沒有時間了”。 “后來想開了,地球少了誰都照樣轉(zhuǎn),你不可能一個人把所有的事干完,也沒有必要!弊詈螅瑥堖@樣調(diào)侃自己。 張保慶簡介 教育部原副部長、黨組副書記,2005年10月28日退休。1944年6月生,河南鎮(zhèn)平人,北京外國語學院法語專業(yè)畢業(yè),1968年7月參加工作。因2005年8月29日在教育部新聞發(fā)布會上直接點名批評八省市高校助學貸款不力而成為2005年度諸多媒體評點的新聞人物,退休時,又引發(fā)諸多人猜想。(編輯:譚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