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量技術監督部門按照國務院的安排部署,對生產領域的食品加工企業監管職能劃轉以來,質監部門把食品質量安全工作作為舉全系統之力要抓好的一項重要工作對待,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得到了社會的廣泛認可,這是毋庸置疑的。與此同時,我們也應該清醒地看到,在食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中,我們還僅僅是剛剛起步,對有些問題還處于初步認識、初步探索階段,還有一些問題并沒有得到妥善解決。比如,在實施市場準入制度工作中,相當多的食品加工企業沒有獲得準入的資格,被排斥在市場之外的問題已經顯現出來。
就此,筆者對遼寧的情況做了一個調查:這個省有老五類食品加工企業2456家,到2005年底,共發放食品生產許可證1262個,占總數的51.4%;這個省有新十類食品加工企業1142家,其中獲得食品生產許可證的企業有522家,占總數的45.7%。老五類與新十類食品加工企業獲得許可證數占兩類企業總數的48.5%。為了進一步搞清這個問題,筆者又調來了四川、吉林兩省的情況:四川省共有老五類企業4344家,到2005年底,共有1776家企業獲得了食品生產許可證,占總數的40.9%;吉林省共有老五類企業1125家,到2005年底,共有426家企業獲得了食品生產許可證,占總數的37.9%。四川省共有新十類企業1931家,其中獲得食品生產許可證的企業有835家,占總數的43.2%;吉林省共有新十類企業765家,其中獲得食品生產許可證的企業有406家,占總數的53.1%。四川、吉林兩省兩類食品加工企業獲得許可證數占兩類企業總數的43.7%。
通過上述的分析我們可以初步得出結論:三省的準入情況不容樂觀,有超過50%的企業沒有被納入市場準入的門檻,屬于非法生產經營,現已成為質監部門進行無證查處的重點對象。
從市場監管責任的角度分析,現行的準入制度賦予質監部門的不是單純的對食品加工企業實施市場準入,還要負責準入后的監管,負責對沒有準入的企業的無證查處。市場準入的企業數量少,無證查處的任務量就大,這樣不僅加大了執法的壓力,而且造成了與地方政府、企業所有者、經營者包括從業人員的矛盾。有人說,我們執法人員可以對無證企業采取輕微處罰來緩沖這個問題。如果這樣的話,可能會造成兩個方面的失職:一是給獲證企業造成了不平等競爭,有證無證都在市場上經營,都可以“往籃筐里投球”,正規動作與非正規動作都不受管制,這樣的市場秩序是可想而知的。二是作為市場經濟秩序的裁判員——質監部門自身的權威性將大大降低,這也是需要我們高度重視的。
分級準入是解決現行問題的一個可行辦法。實際上,國家質檢總局前不久在浙江省東陽市召開的食品企業監管工作現場會,就提出了“既要管好,又要便民”分類處理的工作原則,提出了對小企業實施分類監管的辦法。那么,在對食品加工企業市場準入這個問題上,如何把總局提出的這個工作指導方針正確貫徹到位,解決好當前在市場準入中出現的突出矛盾?筆者以為,對食品加工企業實行分級準入勢在必行。
筆者把這個設想概括為:實事求是設定準入底線;分類分級進行準入審批;實行有升有降的準入模式;嚴查無證生產,消滅“雙軌”運行。
所謂實事求是設定準入底線,是指在準許進入市場的食品加工企業中,根據不同的生產條件由低向高設定不同層次的準入條件。在這方面,關鍵是要將最低一級的準入條件科學合理地設定好。這個最低級別標準的制定原則,應是以具備了生產合格產品的最基本條件即可。最低一級的準入條件設定出來了,其他幾個級別便可以逐級提升、類推加以確定。在宏觀把握上,應將一個地區相當數量(起碼不低于70%)的食品加工企業列入到準入的門檻。
所謂分類分級進行準入審批,是指按不同行業的情況進行準入的分類,分別制定各個類別的準入條件,在每個行業中根據企業的現狀,劃分5個準入的級別,各個級別可以用阿拉伯數字+QS來表示。食品加工企業的生產條件最低級別的可以稱之為“基本符合”,即用1QS表示;“一般符合”即為2QS;“符合”為3QS;“很好符合”為4QS;“極好符合”為5QS。對不同級別企業生產出來的產品,應將級別特征在產品標簽上加以標注,明示消費者,讓消費者根據自己的消費水平來加以選擇。同時,對低級別企業生產的產品應在銷售范圍上給予一定的限制。
所謂有升有降的準入模式,是指在日常的巡查和年審中,對生產條件等方面明顯提升的企業,在企業提出升級申請的基礎上,及時給予準入升級;對在巡查、年審中發現,已經獲得準入資格的企業,其生產條件、管理等方面有明顯下降,應給予必要的降級或退出市場的處罰。同時,質監部門的監管者應制定縮小低級別企業和增加高級別企業比例的工作目標,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采取有力措施,積極引導低級別企業做強做大,向高級別企業邁進。
所謂嚴查無證生產,消滅“雙軌”運行,是指在多數食品加工企業被允許生產的情況下,對沒有允許準入的、生產條件極差的、產品質量極為低劣的各類企業應堅決予以依法查處,并建議當地政府和有關部門予以取締,堅決杜絕已往工業產品許可證工作中存在的“有證無證雙軌運行”的尷尬局面在食品行業中發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