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科技規劃凸顯民生視角:疾病防治放重要位置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2月10日 08:38 中國消費網 | |||||||||
《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規劃綱要》)中,能源問題被列在重點領域的第一位。“《規劃綱要》把能源問題作為重點,國家用心良苦。”中國能源網CEO韓曉平說,能源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物質基礎,也跟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出門坐車要消耗汽油,炒菜做飯要使用天然氣、煤炭,工作、生活要用電……生活的每個角落都離不開能源,“人類的文明其實就是能源技術發展的結果”。
我國能源長期以來過度消耗。據全國人大代表、中石化集團武漢石油化工廠廠長鄔昆華掌握的數據,每萬美元GDP消耗能源噸油當量,美國為2.33,德國為1.46,日本為1.31,中國則高達7.24。 韓曉平說,過去人們認為能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如今意識到能源的短缺,這是一個進步。對能源技術進行規劃,對老百姓生活的影響是長遠的。在將來的發展中,比如節能汽車、替代能源的技術都會對人的生活產生重要的影響。《規劃綱要》中,工業節能,煤的清潔高效開發利用,復雜地質油氣資源勘探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低成本規模化開發利用,以及超大規模輸配電和電網安全保障,成為能源問題的優先主題。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能源所所長周大地則認為,這個發展規劃就是要扭轉過去大量消耗資源的GDP增長方式,提高能源效率。“我們不但要把國際上好的節能技術學來,更要達到世界一流水平,在能源節約技術上具備獨到的東西,這樣才能獲得長久的發展。” 對此,韓曉平認為,我國應該借鑒日本的經驗,逐步過渡到全民參與創新節能。 疾病防治擺在重要位置 《規劃綱要》指出,到2020年,我國科學技術要實現的目標之一是:“重大疾病防治水平顯著提高,艾滋病、肝炎等重大疾病得到遏制。”“政府對國民健康負有責任,《規劃綱要》把老百姓的健康放到了重要位置,這非常好。”中國社科院研究員李盾說,要讓普通人直接從科學研究中受益,還需要做好整體規劃。 以艾滋病防治為例,北京天壇醫院長期從事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張可醫生說,艾滋病病毒通過性行為、吸毒等方式傳播得很快,也比較難控制。“2003年非典之后,國家意識到公共衛生的重要性,在艾滋病防治方面投入很多。政府官員主動接觸艾滋病病毒感染者,這是艾滋病防治工作近年來最大的轉變。” 艾滋病的防治需要一個社會綜合防控體系,張可認為,衛生部門、媒體、婦聯等機構都有責任告訴社會大眾艾滋病的傳染途徑,引導他們正確對待艾滋病患者。 李盾在談到艾滋病防治時,表示了自己的擔憂。“目前我國艾滋病防治藥品和技術基本上依賴國外。”我國是艾滋病后發國家,雖然在防治方面可以少走彎路,但后發劣勢很明顯。“事實上,除了艾滋病防治,我國的醫療技術、制藥方法都需要自主創新。” 李盾表示,政府要實現讓每個人都享有公平健康權的目標,并不是簡單的工程,需要一個系統整體的規劃。國家出臺《規劃綱要》,重視民生,這對保障公民健康權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總體戰略研究專題組副組長王元: 讓科技創新最大范圍地惠及百姓 科技部中國科技促進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規劃綱要》總體戰略研究專題組副組長王元說,“科技必須首先為解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突出問題提供支撐。本次規劃將能源、環境、資源的技術支撐問題放在整個戰略部署的優先地位,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戰略部署思路的調整”。 王元指出,《規劃綱要》更加明確地強調科技“以人為本”的精神,強調必須使科技進步和創新最大范圍地惠及百姓,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要讓老百姓通過獲取、應用和創造新知識來改變自己的生活,使科學技術成為人們實現自己生活理想的手段。”《規劃綱要》十分鮮明地提出了“自主創新”這一戰略主線。王元介紹,“自主創新”并不是一個全新的提法,但過去沒有提高到國家戰略層面,提高到事關現代化建設全局的高度。這次不僅將自主創新作為指導方針的核心,而且,也作為一條主線貫穿各個方面。特別重要的是,堅持“自主創新”不僅是新時期科技發展的戰略基點,也是我國未來經濟社會發展必須持之以恒堅持的一個國家戰略。 目前,我國科技水平與國外仍有較大的差距,王元認為,其突出問題是創新能力不足。關鍵是體制和機制上的問題,導致創新受到抑制。《規劃綱要》強調在科技進步和創新上要集合各方面的力量,包括各個部門、中央和地方、國防科技和民用科技、企業等多方力量;明確提出建立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的重點和突破口,是強化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 國家創新體系專題研究組副組長薛瀾: 規劃面向全社會需要民眾主動參與 “中長期科技規劃對未來科技工作的部署主要是從兩個角度出發,首先是從解決國民經濟發展中面臨的重大科技瓶頸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迫切需要解決的重大科技難題出發。”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常務副院長、國家創新體系專題研究組副組長薛瀾教授說。在這場為期兩年的規劃制定中,一次又一次的認證讓薛瀾感觸頗多。他說,規劃中重點領域大都是與國家發展密切相關的領域,如能源、水和礦產資源、環境、農業、制造業、交通運輸業、信息產業及現代服務業、人口與健康、城鎮化與城市發展、公共安全等。而確定的重大科技發展專項也有很多是與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如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重大新藥創制,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傳染病防治。這樣全面地去分析國民經濟社會發展對科技發展的具體需求,并以此為依據部署未來科技發展工作,在歷次科技規劃中是首次。 另一個角度是從未來科技發展的自身規律出發,從基礎研究的各個領域和高技術發展前沿的各個領域去提出要研究的問題,如凝聚態物質與新效應、物質深層次結構和宇宙大尺度物理學規律等等。 薛瀾認為,本次規劃有三個特點。第一是多層次全面的科技總體部署。一方面在基礎研究、應用領域、產業技術范疇有相應的部署。另一方面,在保持對與產業發展相關的科技領域的重視的基礎上,改變了對于一些公益性較強領域重視不夠的局面,對能源、環境、水污染、重大疾病的防治等,按照這次的總體部署,各個方面都會有較大的投入。 第二是這次突出強調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作用。第三是提出了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任務,把國家創新體系的建設、全民科技素質的提高,對創新活動的保障和重視創新平臺和氛圍的建設等等,都作為中長期規劃的重要內容提出來。這是一個重大轉變,“這次規劃不僅僅提出了走自主創新的道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口號,還有一個體系完整的科技規劃來落實這些想法,這是非常不容易的”。 薛瀾表示,改革開放以來,我們以消化吸收國外先進技術并生產低附加值產品作為競爭力,應當說,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促進了經濟的發展。但是關鍵技術都是引進的,如果還按照這個模式走下去,國家沒有前途。同時,這樣的發展模式對中國的危害相當大。不僅對資源能源消耗相當大,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也相當嚴重。 “此次提出建設創新型國家。我們要走這條道路,說明中國科技發展水平達到一定的歷史階段,已經有能力轉型。這種大的轉型意義深遠。”薛瀾說。 本次規劃幾乎涉及所有的政府部門。因為要建設創新體系,就必須有各個方面相應的配套政策。“這個規劃是面向全社會的規劃。政府會采取各種措施鼓勵創新型國家的建設,但是如果只有政府一頭熱,沒有百姓的主動參與,也是不行的,必須依靠全民全社會的努力。”薛瀾說。 環境科研成為攻關重點 有專家曾給出這樣的數據,近年來我國每年由于環境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有可能占GDP的3%~8%。未來15年,是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在國家環保總局科技司司長趙英民看來,如何突破環境、資源等“瓶頸”約束,實現“讓群眾喝上干凈水,呼吸上清潔空氣,吃上放心食物,在良好的環境中生產生活”的目標,是事關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能否順利實現的重大戰略課題,也是環境科技工作者面臨的重大挑戰。 環境科學界有這樣的說法,我國具有獨特的生態和環境條件,可以發展出很有特色的生態與環境科技體系。但過去20年來,我國生態與環境科研基本處于被動跟蹤狀態,缺乏系統的、基于國情的重大生態、環境問題的研究和關鍵技術開發,生態環保科研的發展不能滿足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需求,使生態與環境保護戰略缺少強有力的科學指導,對環境與發展的決策支撐力度明顯不足。 但《規劃綱要》中,“環境”這個“弱項”被列為11個“亟待科技提供支撐”的國民經濟、社會發展和國防安全重點領域之一。 我國正面臨著大范圍生態退化和復合性環境污染等多種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環境污染趨勢觸目驚心,生態退化日益擴展,全球環境變化壓力巨大,環境健康風險增加。必須從現在起采取綜合有效的措施,依靠科技突破環境“瓶頸”,才能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 趙英民說,至少在“十一五”期間,環境科技發展的總體目標是,重在為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遏制環境質量惡化趨勢提供關鍵環境科學技術支撐。 環境科技界希望經過五年的努力,我國專家能闡明區域性、流域性重大環境問題形成的機理和大氣、水、土壤環境污染的相互影響與作用機制,在區域性、流域性環境污染控制科學技術方面有所突破和創新;構建國家環境管理和決策的技術支撐體系,以科技進步促進國家環境管理能力與效率的提高;力爭在“十一五”期間建成一個環境污染控制國家實驗室,初步形成一支高素質的國家環境科技隊伍。 環境科技專家們建議,將水污染防治、大氣污染防治、固體廢物污染防治、生態保護、核安全、環境與健康、環境管理能力、經濟轉型與環境、全球環境問題與國際履約等九方面的科技支撐能力需求列為未來優先發展的領域,以實現依靠科技,破解“環境瓶頸”。“今后的環境科技研究不僅要瞄準整治傳統的廢氣、廢水、廢渣等項目,還把環境與健康作為攻關方向。”趙英民說,據專家介紹,未來環境與健康的研究包括以下領域:環境污染物的生態效應評估;重要污染物的環境安全性識別指標研究;城市群生態系統中的人群健康防護研究,等等。 實際上,近兩年來,在趙英民領導的國家環保總局科技司,一個全新的處室——健康處已經悄悄地運轉起來。 公共安全納入重點領域 “《規劃綱要》將公共安全列為將來的重點發展領域,說明政府的觀念在更新,懂得了公共安全的重要性。”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郭星華說,“公共安全涉及國計民生,尤其與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規劃綱要》從制度層面考慮公共安全機制,意義重大。” 根據《規劃綱要》,公共安全領域中優先發展的6項主題是:國家公共安全應急信息平臺;重大生產事故預警與救援;食品安全與出入境檢驗檢疫;突發公共事件防范與快速處置;生物安全保障;重大自然災害監測與防御。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利益群體和社會階層沖突日益復雜,如果沒有規范、系統的公共安全應急機制,重大生產事故、自然災害和突發公共事件一旦發生,老百姓的生活將受到很大影響,造成惡劣的社會后果。郭教授表示,政府的責任就是保證民眾的安全、健康、生存和各項法定的社會權利。因此,增強全社會的危機應對能力,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和財產安全,政府義不容辭。 郭教授表示,以往我們是以單位制為核心,通過政府救援方式處理公共安全事件。但市場經濟的發展、法治觀念的普及,都對這種應對方式提出了挑戰。“照搬西方的應急機制不可取,必須根據我國國情、結合傳統,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模式。” 談到建立完善的公共安全應急機制,郭教授表示這尚需時日。“建立國家公共安全應急信息平臺,是公共安全應急機制中非常基礎的一部分。但光有信息是不夠的,要根據事件類型、發生地點、時間等等因素,設計出種類齊全的應急預案。發生突發事件時,政府部門可以根據預案迅速反應。”“首先要有預警機制,這主要是為了起到監測作用。”郭教授說,建立預警機制,可以對失業率、通貨膨脹率等客觀指標,以及老百姓的生活滿意度、施政滿意度、心理壓力等主觀指標進行綜合分析判斷,以便在公共安全狀態達到一定“警戒值”時,向有關部門發出公共安全危機的警報,引起有關部門的警覺,采取有效防范措施。另外,反饋機制、決策機制和處理機制也缺一不可。(編輯:譚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