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消費 > 正文
 

農業穩天下安 “十五”期間糧食增產農民增收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2月08日 09:17 中國消費網

  關鍵詞:糧食生產重要轉機

  關鍵數據:2005年,我國糧食總產達9600億斤,比上年增產291億斤;糧食畝產619斤,再創歷史新高

  “十五”期間,亮點不斷,而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穩定發展無疑是其中一個頗為耀眼
的亮點。黨中央、國務院出臺了一系列惠農政策,各級農業部門采取得力措施,廣大農民干勁倍增,糧食生產跨上了一個新臺階,農民收入達到1997年以來的最高水平,農業為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提供了堅強保障。

  政策好,人努力,天幫忙,糧食生產出現重要轉機

  告別了短缺經濟,已經“小康”了的人們似乎對糧食問題不再敏感,因為吃飽肚子早已不成問題了。但我們回望“十五”,卻發現我國糧食生產走過了下滑———止跌———攀升這樣一條曲線。

  1998年以后,我國糧食播種面積連續下滑,到2003年,糧食播種面積已下降到14.91億畝。

  近些年來,我國經濟發展較快,這是有目共睹的事實。但城鄉之間、區域之間仍然存在一些不夠協調的問題,突出表現在農業基礎還比較薄弱,農民增收比較緩慢。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如果基礎不牢,勢必影響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糧食播種面積的下滑,實際上已經發出了預警的信號。

  黨中央見微知著,運籌帷幄,圍繞保護和發展糧食生產能力、增加糧食主產區種糧農民的收入,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思路越來越清晰,部署越來越具體。

  黨的十六大提出要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2003年年初和年底中央兩次召開農村工作會議,提出“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著重研究了促進農民增收、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等重大問題,中央指導農村工作的文件進一步明確:要長期實行對農業、農村和農民“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胡錦濤總書記提出了“兩個趨向”的著名論斷,在隨后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進一步提出,我國現在已到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階段。

  2003年,黨中央、國務院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圍繞繁榮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出臺了許多實實在在的政策措施。實施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實施良種推廣補貼制度,扶持

農業產業化經營;全面開展農村稅費改革試點,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扶持糧食生產,加強對基本農田的保護和建設;對農民工加強職業技能培訓,集中力量解決拖欠農民工工資等突出問題。

  2004年,是令廣大農民歡欣鼓舞的一年。時隔18年之后,中央再次發出1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農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見》。這個文件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個關于農民增收的1號文件。文件從農業內部、農村內部和農村外部三個層次,提出促進農民增加收入的有關政策,決定降低農業稅率3個百分點、取消除煙葉外的農業特產稅、實行糧食直補、良種補貼和大型農機具購置補貼政策。隨后,又出臺了保護耕地、加大農業投入、嚴格控制農資價格和實行糧食最低收購價4項保障措施。在中央一系列惠農政策帶動下,當年糧食播種面積開始恢復,到2005年,糧食播種面積達15.6億畝,兩年共恢復面積7300萬畝,扭轉了糧食面積連續下滑的勢頭。

  2005年,中央接著發出1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工作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見》,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為著力點,對2005年的農業生產、農民增收和加強農村工作,進行了全面規劃和部署。中央領導在各種場合反復強調,各項支農政策要繼續穩定、完善和強化,已經實行的政策不能變,已經給農民的實惠不能減。

  政策好,人努力,天幫忙,終于使糧食生產出現重要轉機,總產實現恢復性增長。2004年糧食總產實現9389億斤,比上年增產775億斤,總產增量創歷史最高水平。2005年糧食生產在2004年基礎上繼續發展,兩年共增產糧食1000億斤以上,是1984年以來第三次實現連續兩年增產糧食1000多億斤。2005年是實施“十五”計劃的“收官”之年,我國糧食總產達9600億斤;糧食畝產619斤,再創歷史新高。與“九五”末期比較,盡管面積減少近6000萬畝,但總產增加400多億斤,增幅4%以上。糧食生產大幅度增產,為國民經濟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糧食生產成為國家

宏觀調控的亮點。

  好政策給農民帶來實惠

  關鍵詞:農民增收

  關鍵數據:2005年,農民人均純收入3255元,比上年增加300元以上,實際增長6.2%

  今年春節,不少地方過年的方式出現了“城鄉對流”的新景象———城里人到鄉下體驗農家的年俗,而一些農民則跑到城里看風景,興起了“城市風光游”。當然,支撐農民到城市旅游開眼界的是漸漸鼓起的腰包。

  “十五”期間,中央出臺的一系列好政策,給農民吃了“定心丸”,也給農民帶來了實惠。

  各地區、各部門著眼于建立長效機制,逐步推進解決制約農村發展深層次矛盾的各項改革。鄉鎮機構改革、縣鄉財政管理體制改革等綜合配套改革,取得了可喜進展。糧棉流通體制改革,打開了農產品購銷市場化的大門。農村信用社著力構建功能完善、分工合理、產權明晰、監管有力的農村金融體制……

  2004年中央1號文件的“兩減免、三補貼”政策,農民直接得到451億元實惠。

  2005年,農業稅免征減征力度進一步加大,有28個省(區、市)全部免征農業稅。據測算,僅減免農業稅、取消特產稅,就減輕農民負擔233億元,7億多農民告別農業稅。對種糧農民直接補貼和對糧食大縣實行補助和獎勵穩步增加,據

財政部統計,中央和省安排對種糧農民直接補貼約135億元,中央財政還安排150億元用于對產糧大縣和財政困難縣的轉移支付,其中用于近800個糧食大縣的獎勵資金約55億元。

  5年來,各地清理取消對進城就業農民的限制性規定和不合理收費,農民進城務工環境進一步改善,外出務工已成為農民增收的一個主要來源。2000年至2002年農民收入的增量中,有47.8%來自外出打工收入。2003年,我國農村勞動力外出就業的人數接近1億。2004年全國有600多個城市降低了農民工進城的門檻,國家加大了清理拖欠農民工工資的力度,當年農民得到的工資性收入人均998元,較上年增長8.6%,成為農民增收穩定的重要來源。

  與此同時,增收渠道進一步拓寬,農民收入穩定增長。農民人均收入呈逐年上升的趨勢,2001年為2366元,增幅為4.2%;2002年為2476元;2003年為2622元,超過預期;2004年,農民人均純收入2936元,增長6.8%,是1997年以來增幅最高的一年。2005年,農民人均純收入3255元,比上年增加300元以上,實際增長6.2%。

  回首“十五”,農業和農村經濟亮點紛呈;展望“十一五”,我們充滿信心:只要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城鄉發展,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不動搖,進一步加大農村改革力度,穩定、完善和強化各項支農政策,加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設,繼續調整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糧食穩定增產、農民持續增收的目標就一定能夠實現。

  編輯點評

  “十五”期間,我國糧食生產扭轉了播種面積下滑、總產逐年減少的不利局面,為國民經濟的穩定、健康、可持續發展起到了基礎性的支撐作用,立下了汗馬功勞。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糧食生產又是基礎的基礎。因此,任何時候都不能放松農業,否則,一旦“基礎”出了問題,勢必影響到國民經濟“大廈”的安全。這絕不是危言聳聽。同樣,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民收入的穩定增長,也是事關國民經濟全局的頭等大事。“農業穩,天下安”,這個道理必須始終牢記。(編輯:李旭波)


愛問(iAsk.com)


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