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更多的人選擇在汽車站或火車站的售票網點,排上幾個小時的隊,依然難求一票的時候,另外一些人則通過其他途徑來解決回家過年的問題——拼車。
操作方式其實非常簡單,自己有車當然最好,沒有也不必擔心。到網上去發個帖子,說明時間、人數、目的地,大家以網絡為工具聯系溝通,并最終確定好費用分擔和有關事宜,往往是不單單順利回到了家,同時也交上幾位難得的朋友。當然風險也是存在的,比如
大家相互陌生,無論男女,內心深處都存在某種程度的不信任;而更為現實的則是,萬一出了交通事故,責任分擔,爭端似乎難以避免;另外也有人提出,存在一個合不合法的問題……但這些操作層面的問題,應該都是可以通過事前約定的方式協調處理好,比如有專家就建議可以預先簽個協議等。
拼車對于西方人來說,并非一個新鮮的概念。英文中“hitch-hike”這個詞就是搭便車旅行的意思,在歐美國家,搭便車是一種流行的交通方式,不少青年學生,在假期期間通過搭便車的方式,周游歐洲、美國,甚至還有專門的出版物、網站,介紹搭便車的信息,有專門的搭便車的車輛停靠點。而翻閱介紹旅游的小冊子,都能夠找到站在路邊究竟應該是大拇指向上還是向下表示想搭便車。凱魯亞克的名著《在路上》的主人公薩爾,就是通過搭便車的方式,橫穿了美國大陸。
另外有些國家則做得更加徹底。那些未滿載的汽車是根本不允許上快車道的,有的地方甚至不允許空車進入市中心,既是緩解交通壓力,也是節能環保的重要手段。于是乎那些有車一族必須時刻準備做好迎接路邊行人搭便車的準備,而搭便車者當然也有義務支付一定的油費,至于多少,自然就看世道人心了。
仔細想來,這個“新生事物”,其實必須有幾個先決條件。首先,必須有一個供陌生人交流溝通的平臺,如果尋找同路人的成本過高的話,則不如干脆排隊買票,網絡正扮演了交流平臺的角色;其次,必須有一批人有自己的車,因為共同租車、找車,無疑將大大降低拼車的操作性,而近年私家車越來越多,也正為拼車提供了物質基礎;最后,則是一個軟條件,即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如果所有人都以鄰為壑,社會的誠信度不高,則有車者不敢載人,無車者亦不敢輕易乘坐——誰不怕上了一輛賊車啊?!
當然,如果有一天,我們都有了充分利用社會資源的意識,空車行駛在我們內心深處會激起一種無言的罪惡感,同時又有相應的配套法律措施,則未來的春運,或許火車將不再那么擁擠,飛機也將不再那么一票難求,而大氣,也沒準因此清潔一點,甚至于,我們人與人之間,也因此多了一些溝通和信任!
(張放專欄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