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每到過年,我就好羨慕那些爸爸媽媽離了婚的同學,因為他們拿到的都是雙份的壓歲錢。每到這時我就想,要是我的爸爸媽媽也離婚就好了。”誰能想象,這段真實的言語出自一位初中生之口。心理專家指出,春節往往是親情凝聚的時刻,而現在一些孩子表現出的親情觀念的淡漠,令人憂心。
“真搞不清現在的孩子都怎么了?”昨天上午,家住南京龍蟠中路的黃女士一臉愁容
地向記者訴說了她心里的“憋屈”,而這都因他兒子而起。今年春節,在南京一家市級重點中學讀初一的兒子劉浩共收到長輩給的壓歲錢1000元。拿到錢后當天,劉浩就和幾個關系要好的同學電話交流彼此的“收獲”。但讓劉浩沒有想到的是,他的幾個“哥們兒”拿到的壓歲錢都比他要多,這讓劉浩有些“抬不起頭來”。特別是他的同桌小王,從小父母就離異,他跟著母親生活。每個月,小王都能分別收到父母雙方給的一筆數額不小的零用錢,儼然成為了他們中的“小富翁”,所以花起錢來也“比較大方”。今年過年,同桌小王收到的壓歲錢也是雙份的,足足有3000多元。這讓劉浩羨慕不已:“要是我的爸爸媽媽也離婚就好了。”劉浩在電話里和同學無意識的“真情流露”,恰巧被黃女士聽到。“這孩子安的什么心?難道一個幸福、完整的家庭不比金錢重要得多?”兒子的話讓她郁悶了好多天:“這個孩子究竟是怎么了?”
南京凱瑞心理咨詢有限公司的潘主任認為,正常家庭的小孩羨慕單親孩子,這樣的荒唐事情折射出一些孩子自私的一面:只要自己物質需求能得以滿足,完整家庭可以舍棄。然而,潘主任指出,孩子過錯的板子要打在家長和老師的身上。現在一些學校和家長片面追求成績、名次,只要孩子分數高,便可以“一俊遮百丑”,其他諸如道德情操、是非標準都可忽略不計,從而造成一些孩子金錢至上的畸型心理。“要成才,首先要讓孩子先成人”,潘主任提醒。(于丹丹 王國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