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暗戰金融市場主導權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1月24日 09:46 中國消費網 | |||||||||
1月14日,韓國朝鮮日報一則消息再次將“亞元”概念推到人們眼前,該報道稱,中國、韓國和日本等亞洲國家共同使用單一貨幣的構想正漸漸浮出水面。亞行(ADB)最快將于3月對外公布亞洲共同貨幣“亞元(ACU)”。 在數次“亞元”誕生說的炒作中,這次似乎離終點最近。
但僅僅過了兩天,亞行就向媒體發出一封澄清郵件,郵件內容是去年12月路透社關于“亞洲貨幣單位”對亞行官員的采訪。亞行新聞官闞磊表示,他們之所以轉發這篇“舊聞”,是因為近來又被炒作的“亞元”,是對他們將要公布的“亞洲貨幣單位”的曲解。 “亞洲貨幣單位”并非“亞元” “2006年早些時候,亞洲開發銀行將推出一個由一籃子亞洲貨幣組成的概念性的貨幣單位,以促進區域合作的發展”——亞行區域經濟一體化辦公室主任河合正弘接受媒體采訪時的這段表述,引來人們對“亞元”推出的種種猜想。 作為亞行行長的特別顧問,河合正弘表示,亞行正在研究如何編制這一貨幣“籃子”,包括如何設定每種貨幣的權重。貨幣“籃子”包括東盟10國和中國、日本及韓國。東盟10國包括文萊、柬埔寨、印度尼西亞、老撾、馬來西亞、緬甸、菲律賓、新加坡、泰國和越南。 他說,“我不知道我們是否會最后把它叫做亞洲貨幣單位(ACU),但我們的確計劃以東盟加3的13個國家的貨幣為基礎推出一種新的貨幣單位。”“通過觀察這一指數,我們希望能夠分析東盟加3的13國貨幣作為一個整體相對美元或者歐元的匯率變化趨勢,以及這13種貨幣中的每一種相對于13種貨幣的均勢是如何變化的。” 正是這番話引來了日韓媒體對“亞元”誕生的連篇炒作。但亞行中國代表處首席經濟學家湯敏強調,亞行一直反對用“亞元”一詞取代“亞洲貨幣單位”。他說,ACU充其量只是概念性的貨幣單位,河合正弘去年12月的表態代表了亞行最“真實的態度”。河合正弘當時指出,如果各國認為亞洲貨幣單位有益,它們可以在將來的貿易中使用它進行支付,或者發行以亞洲貨幣單位計值的債券。 亞洲即將誕生的亞洲貨幣單位(ACU)實際上類似歐元(EURO)的前身EUA和ECU。EUA誕生于1975年3月,ECU誕生于1979年3月,而歐元誕生在1999年1月,正式流通于2002年1月。歐元是在EUA和ECU逐漸被歐元區成員國廣泛使用、熟悉,并最終接受后,才順理成章地出現的。 在歐洲匯率機制(ERM)中,歐洲貨幣單位發揮著成員貨幣匯率偏差指示器的作用,為上世紀80和90年代歐洲的貨幣穩定做出了貢獻。在1991年達成里程碑性質的《馬斯特里赫特條約》后,歐洲實現貨幣聯盟的進程開始加速,并在1999年1月正式推出單一貨幣——歐元。 但是,由于亞洲各國之間的經濟差距比當時的歐洲要大得多,政治關系也更復雜,所以初期推出的亞洲貨幣單位還不可能具有歐洲貨幣單位當時所起的作用。亞洲貨幣單位即使作為虛擬貨幣單位,其經濟基礎和國際政治環境基礎都不能給予貨幣一體化強力的支撐。亞洲貨幣單位即使出臺,象征意義也大于實際意義。亞洲貨幣單位在短期內成為“亞元”并不現實。 因此,盡管亞洲貨幣單位推出在即,但包括湯敏在內的很多分析家都認為,亞洲將需要幾十年的時間才有可能具備推出共同貨幣的前提——即實現與歐洲相當的經濟一體化。 “亞元”產生“道阻且長” 事實上,關于“亞元”的討論已經持續了近十年。 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發生,東亞多國遭受重大損失。“亞元”概念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萌芽的。 金融危機后,日本政府提出日本出資500億美元,其他國家出資500億美元,形成日本占50%份額的“亞洲貨幣基金”。日本希望此舉能增強日元在亞洲乃至世界的影響,使日元成為亞洲貨幣的主導。這是亞洲第一個提出進行貨幣合作的計劃。 2000年5月,東盟10國及中日韓三國財長在泰國清邁達成協定,正式討論了設立亞洲調匯體系。之后,東亞區域合作取得了巨大進步。特別是“10+3”機制,已經成為內容豐富、機制健全的合作體系。 以《清邁倡議》框架下的貨幣互換安排為起點的東亞金融合作,也已經取得了豐碩成果。2004年推出亞洲債券基金,第一期10億美元立即被各國承購完畢,2005年初推出的第二期20億美元也被承購完畢。亞洲債券市場協定得到強有力的推進。目前,各成員國在“10+3”框架下先后簽署了16項雙邊貨幣互換協議,總規模達365億美元。 經濟學家們支持推出“亞元”的理由是,如果東亞三強和東盟10國在貨幣上緊密合作,對內能通過優勢互補,促進貿易合作的加快,維護國內宏觀經濟和金融的穩定;對外則有利于改變亞洲國家普遍存在的對美國依賴較大的狀況,增強獨立性。 但這可能僅僅是一種理想,要達到這種目標并非容易。因為,目前的亞洲根本就沒有這樣基礎。 從亞洲的情況來看,各國的經濟發展水平相差十萬八千里,中、日、韓以及東盟十國經濟發展非常不均衡,國與國之間、甚至一國不同地區之間的總體經濟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等都有較大差距,經濟一體化程度較低。 并且,在經濟結構上,中國和東盟也有許多相似之處,比如勞動密集型產業在國內經濟中比重較高,出口產品相互替代、經濟增長對投資和出口的依賴較大等,從而在許多重要經濟領域都是競爭關系。 另外,亞元區13國在政治上、文化上也有較大差異,對政治、經濟、貨幣一體化的認同度還需要慢慢提高,“亞元”發展的基礎因此也十分脆弱。 不同的經濟發展水平、不同的文化背景、相差很遠的價值觀念、相差懸殊的地理環境、不同的政治制度等,要想在相差懸殊的國家之間達到一種貨幣協議,其成本將十分昂貴。因此“亞元”的產生道路必然“道阻且長”。 中日暗奪亞洲金融市場主導權 主導“亞元”這個遙遠的概念,一直是日本的希望。 上世紀70年代,日本的關世雄就提出了亞洲共同貨幣的概念,而這位日本野村綜合研究所的高級研究員近年又創作了《亞洲貨幣一體化研究:日元區發展趨勢》一書,探討了日元是否會替代美元成為東亞主導貨幣的問題。 而自從歐元推出以來,日本學者一直在對推出“亞元”進行各種研究,設計各種方案。 日本學者對“亞元”如此感興趣,根本的目的就在于希望在目前日本經濟遠遠超過中國經濟的情況下,來主導地區金融市場合作。甚至有專家認為,由于日本對亞洲開發銀行出資最多,亞行推動亞元的政策實際上反映了日本政府的態度。 日本一直夢想成為亞洲貨幣金融市場的主導。日本大藏省(現改稱財務省)1984年就設立了“日元國際化推進委員會”,推動日元的國際化進程。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之前,日本出口貿易中以日元結算的比例已經上升到了35.8%,進口也提高到了22.6%。日元債券的發行量一度在國際債券市場上占到了20%。日元在各國外匯儲備中所占的份額也一度達到了10%以上。 但近10年來,日本經濟發展停滯。2005年底,東亞各國GDP總量首次超過日本,而以前日本的GDP大于包括中國在內的東亞各國的總和。東亞經濟實力版圖發生了變化,也影響到東亞貨幣和金融合作的主導權。 “作為亞洲惟一的發達國家,日本一直在經濟領域占主導地位。隨著影響力下降,不甘心主導作用喪失的日本希望通過拉進一些力量和中、韓等相抗衡,以維持影響力,至少使中國發揮主導作用的進程能夠延緩一些。”中國人民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所副所長趙錫軍表示。他認為,在金融合作上日本的思路也與此一致。 而隨著中國經濟地位和政治地位提高,加上中國和東南亞國家貿易關系的密切,中國有能力,也有必要介入促進東南亞貨幣金融領域的合作。 作為亞洲金融危機中惟一沒有受到很大沖擊的東亞國家,中國不但承諾人民幣不貶值,還向亞洲其他國家伸出了援助之手,對泰國等國家實施貨幣和金融方面的援助,簽訂雙邊貨幣互換協議,對整個東南亞國家的援助達到50億美元。 自此,原來中國和東亞國家由于意識形態不同造成的隔閡慢慢融化。中國和東盟關系不斷好轉,經濟、貿易、投資等領域的框架開始形成。 “對于中國來說,這是一次重要的機遇,”復旦大學世界經濟系金融學博士陸志明表示。他說:“雖然完美的亞元離我們還遙遙無期,但是眼前的亞洲貨幣合作亦能給我們帶來許多慰藉。”陸志明認為,拋開政治上的影響不談,從經濟上來看,亞洲貨幣單位的產生可以大大增強人民幣在亞洲貨幣中的話語權,這一點從長遠來看是至關重要的。日本之所以孜孜不倦地主導亞洲貨幣單位的實現,其根本目的就在于此。取得強勢的話語地位不僅可以在未來亞洲貨幣向更深層次合作的發展中占據首要地位,更能夠穩定人民幣與其他貨幣之間的關系,同時對于穩定世界經濟發展也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加強與亞洲地區其他國家的貨幣合作,也可以緩解目前緊張的人民幣升值壓力,”陸志明表示,因為中國與大多數亞洲國家或地區經濟結構和出口狀況類似,美元屆時應更多地考慮對亞洲地區貨幣整體貶值,而非僅僅是中國一國。這樣一旦美元對所有亞洲貨幣貶值,美國減輕貿易失衡、亞洲國家降低儲備的可行性大大增強。同時人民幣對亞洲其他貨幣并未升值,出口壓力也相對得到減輕。 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已經是世界上最為開放的經濟體之一,外貿和國外資本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和支撐。并且,這個特征在中國經濟崛起的道路上只會得到強化,一個穩定的外部環境至關重要。“中國已向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轉型,這一方面為東亞的貨幣一體化提供了新的推動力,同時也要求中國在這個潮流中充當更加積極主動的角色。”復旦大學中國研究中心博士傅勇表示。(編輯:李旭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