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弭城鄉差距 擺脫“過度理由效應”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1月03日 09:23 中國消費網 | |||||||||
在北京,農民可像城鎮職工一樣享受社保待遇。《北京市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建設指導意見》2006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參保人員男年滿60周歲、女年滿55周歲,可享受按月領取養老金待遇,以貨幣形式支付,實行社會化發放。 消弭這種城鄉差距,有時就這么簡單。有許多事情,不是不能為,而是不去為;如今,京城為全國開通了可資借鑒的新路徑。“路徑依賴”的現實告訴我們,在“二元結構”
社會心理學中有個“過度理由效應”原理——每個人都力圖為行為合理性尋找原因,而且總是先找那些顯而易見的外在原因,如果外部原因足以解釋行為,一般就不再去尋找內部原因了。過度理由效應告訴我們,在城鄉“二元結構”的政策選擇中,同樣不去尋找內部原因,而以外部原因解釋了事,從而在消弭城鄉差距的進程中日積月累無所作為;作政策選擇時同樣有維持認識平衡的需要,外在理由越多,相應的內在理由也會越少,最終鞏固了“路徑依賴”。而要應付社會呼聲,通常以玩虛的來應對,比如把農民也改稱為“居民”,在戶口簿上看起來與城里的市民“沒什么兩樣”,而在實際生活中卻是與過去的農民一模一樣。 虛的畢竟是虛的,怎么玩也沒有給農民帶來實惠。如今北京為農民辦好“老有所養”,遠比那種“戶籍登記改革”的噱頭好上一萬倍。要消弭城鄉差距,首先要擺脫“過度理由效應”,繼而要擺脫“路徑依賴”,最后要做出新的正確的政策路徑選擇。 北京對農民的養老保險,由市區財政補貼,這是一種讓社會公平和諧發展的“轉移支付”,這種支付的力度越大,社會公平的程度就越高。(編輯:盛秀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