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改委、衛生部聯合發文,要求醫院在大型醫用設備的檢測和治療收費上不得區別設備產地、型號,并遵守不盈利原則
在多次推進藥品降價之后,發改委又對醫療器械檢查費用施以改革重手。
“不得區別設備產地、型號,應根據醫院不同等級,合理拉開差價”。12月15日,
國家發改委、衛生部聯合下發的《關于制訂和調整大型醫用設備檢查治療價格指導意見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中,首次表態要扭轉使用國產設備、進口設備收費標準不一致的局面。
《通知》還首次宣布將對大型醫用設備的使用成本進行測算并公布平均成本,各地參考平均成本制定價格,并強調要遵守彌補合理項目、不盈利原則。
減負成關鍵詞
“器械檢測治療費用給患者造成的負擔正在加大,必須得到控制。”近日,發改委價格司醫藥價格處處長郭劍英向記者表示。
衛生部統計信息中心發布的數據證明,器械檢查費用已經成為繼藥費之后病人的第二大負擔。其中《2004年中國衛生事業發展情況統計公報》顯示,門診及住院病人藥費比重開始下降,檢查治療費比重卻呈上升趨勢。
“《通知》發布的目的之一,就是希望能夠引導資源的合理配置,提醒醫院不要超前盲目配置各種大型設備。”郭劍英表示。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發展研究部貢森的研究顯示,我國以CT和核磁共振儀為代表的大型醫用設備的實際工作量,不到潛在工作能力的一半。即使不考慮誘導消費因素,設備能力也存在50%-60%的浪費。
“以往醫院在設備損耗計算上的投機取巧,實際上使患者承擔了過多的成本,這在以后將被禁止。”發改委價格司一位人士表示。
此外,兩部委《通知》還規定,各地制定的大型醫用設備檢查治療價格,必須明確項目內涵等具體服務內容。
“巧立名目重復收費,這樣的事情在不少醫院都存在,物價、衛生部門很難及時做到一項項檢查,患者對檢查項目的明細也是不明就里,被動‘挨宰’,這是監管上的一個盲點。”北京某醫院一位人士表示。
統計表明,目前我國大型醫療設備使用頻繁,但多數是在做“無用功”。經檢查發現病癥的只占檢查人數的30%,遠遠低于衛生部要求的陽性率達60%的標準。也就是說,至少有一半的患者做了不應該做的高價檢查。
世界銀行的一項研究表明,中國16%的CT掃描沒有必要。
一位接近發改委價格司的人士透露,“降價的壓力之一來自于年中的審計。”在今年6月28日的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六次會議上,國家審計署審計長李金華在審計報告中指出,2001年以來,(北京)10家醫院收取藥品和醫療器械廠商等支付的各類折扣、回扣等約3億元。
“由于醫院未將這部分資金用以抵消藥品和醫療器械售價,而是大部分作為醫院盈利或用于購置設備等支出,最終還是增加了患者的負擔。”李金華說。
“不盈利”導向
統一大型醫用設備檢測治療價格背后蘊涵著更深的意義。
在不久前醫藥行業協會的一次峰會上,參會的發改委醫藥價格處處長郭劍英曾闡述了《通知》的設計構思:發改委最終意圖在于藥品降價后,再進一步統一降低器械檢查、治療的收費標準,但在目前價格雙軌制的情況下,難以同步推進,所以發改委和衛生部計劃先把收費標準進行統一。
郭劍英表示,政府統一公布平均成本目的就是取消各地在設備成本核算中不準確、不嚴格的部分,促進設備使用價格降低,從而降低患者的醫療負擔。
“各地原先擁有獨立制訂價格的權力,直接統一價格,涉及到權力收放的問題,也很難保證符合當地實際情況,因此公布平均成本的做法更巧妙。”發改委一位人士評價。
郭劍英表示,這個平均成本雖然被稱為“參考”,但卻可以保證很強的約束作用。理由是,《通知》中要求,“各地制定和調整有關項目價格后,應及時報國家發改委和衛生部”。
“如果價格高了,總該給政府、給百姓一個說法吧?
《通知》會發揮很強的作用。”郭劍英說。
“‘不盈利’,而不是‘不營利’,一字之差,正是這個文件的核心精神。”發改委一位參與制訂《通知》的人士反復解釋,《通知》意味著,在逐漸降低藥品價格后,政府計劃斬斷醫院“創收”的另一重要手段———利用大型醫用設備的檢查和治療牟利。
而《通知》中規定,財政經常性補助和藥品差價收益應用于沖抵醫用設備使用等方面的服務成本。
“政府不只加強了作為,而且正在講求作為的技巧。
不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簡單應對手段,而是打通整個產業鏈,通過其內在的調節作用,引導合理走向。”陳東說。他是北京東方人(EEC)管理顧問機構首席顧問,長期關注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并為多家醫療企業做過研究報告。
陳表示,《通知》中統一國內外設備使用價格的思路,顯示出政府并沒有對約束設備本身價格方面花費過多精力,而是通過對國內外設備使用時的價格做出統一規定,借助對下游使用價格的調整,最終引導醫院在上游采購時做出新的思考。
雙軌制由來
事實上,長期以來,國產設備、進口設備收費標準存在差別。
中國醫療器械行業協會會長姜峰介紹,上世紀80年代左右,國內企業沒有能力制造許多大型醫療設備,只好大量進口國外設備,因此國家對國內外設備收費實行兩種標準。
例如,在天津市物價局和衛生局制定的《天津市各級醫療機構收費標準》中規定,核磁共振檢查項目:國產儀器600元/次,進口儀器900元/次。纖維喉鏡檢查:國產儀器60元/次,進口儀器120元/次。
“其他國家都是根據檢查項目收費,查什么項目就收什么錢,沒有見到像我國這樣同一個項目卻要對國、內外設備執行不同的價格標準。”深圳邁瑞醫療器械有限公司副總裁劉先成說。
“醫院基本不必為設備價格高發愁,收費價格高的可以更快收回成本,而且目前各大醫院對醫療設備盲目攀比,對國產設備不屑一顧。”中國醫學科學院一位專家指出。
北京某醫院一位醫生透露,對于一家三甲醫院,200萬元的設備成本最多半年就能收回,僅一臺CR(計算機化的X線放射影像系統)一年就可以為醫院帶來500萬元的純收入。
“一些醫院采購大型醫療設備的標書上,干脆要求‘采購進口設備’或加入‘某些部件為進口產品’,直接將國產設備擋在門外。”東軟數字醫療系統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東軟醫療”)副總裁鄭全祿說。
統計顯示,我國的數字醫療設備的市場份額大部分被跨國公司所占有,如核磁共振,我國現有裝機總量為1500-2000臺,其中3/4是進口產品。
事實上,與進口醫療器械相比,國產醫療器械其實有很大的價格優勢:骨科用的X射線機,同品質國產貨僅20多萬元,進口產品則要70萬元左右;核磁共振,國內同類產品價格比國外品牌低100多萬元。
“國內醫療器械企業是‘墻里開花墻外香’,很讓人無奈。”劉先成表示。
姜峰提供的數據表明,2000年以來,國內企業的大中型設備的出口增長幅度一直保持在30%左右。
“出口數據側面證明我國的產品已經得到國外認可,是給國內企業一個公平待遇的時候了。”姜峰認為。
進口新形勢
目前,醫療設備進口權放開后的新情況正引起多方關注。
2003年以前,醫院進口設備是需要衛生部批準的。
但2003年初我國取消了原有大型醫療設備進口的審批權后,醫院可以自行進口產品,于是國外設備大量涌入。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的數據顯示,2004年,我國進口醫療器械2853個,同比增長了51%.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在2005年,國外設備在價格方面水漲船高時,這種進口趨勢仍在愈演愈烈。
廣東海關發現,進口的醫療儀器及器械大多數進口品種平均價格猛增。今年一季度,進口醫療器械中貨值超過100萬美元的有14種商品,其中10種商品進口平均價格都比去年同期明顯上漲,最高漲幅接近14倍。
從全國范圍來看,情況與廣東口岸情況類似。今年前11月,全國醫療器械進口19.8億美元,增長12.1%.廣東海關方面分析指出,醫療設備進口持續增長的原因之一在于進口醫療設備帶給醫院高效益。國外產品比國內產品的技術性能好,只是醫院選擇進口設備的部分原因。真正重要的原因是醫院使用國外設備檢測時,收費標準高,能帶給醫院可觀的經濟收入。
“有關部門已經察覺到醫用設備進口方面的激增事態,衛生部開始收權。”衛生部一位人士解釋。
今年2月,衛生部出臺《大型醫用設備配置與使用管理辦法》,規定國內所有醫療機構都不得擅自購置大型醫用設備,凡要購置大型醫用設備的,必須獲得《大型醫用設備配置許可證》。
國內企業機會
發改委推進器械檢查治療降價的趨勢使國內企業看到了更大的機會。
《通知》中最引起企業方面關注的則是要求醫院“不得區別設備產地、型號,應根據醫院不同等級,合理拉開差價”。
發改委價格司一位參與文件制定的官員透露,政府的確希望通過《通知》創造平等競爭環境。
“這不亞于給我們帶來一個春天。”鄭全祿表示。東軟醫療主要生產CT、X光機、核磁共振、超聲四類大型醫用設備。
他認為,本土企業的醫療設備的性價比遠遠高于國外設備,而且國內設備的售后維修費用也遠遠低于國外設備。價格統一后,醫院將改變以往只重品牌不重成本的情況,更多考慮設備的價格和實用性,會為國內企業提供一個很好的發展機會。
“讓國內企業受益,其實最終是使患者受益。”劉先成認為。
他表示,依靠國外昂貴的設備來降低醫療費用幾乎是不可能的,只有依靠國產設備才可能有效降低醫療成本,而一旦國內醫療器械制造企業發展起來,就會大幅降低生產成本,從而降低產品價格,再進一步降低患者檢查治療費用。
相對本國企業的高調贊賞,國外醫療器械企業則對此表現低調。
西門子一位內部人士透露,西門子近年來已經察覺到中國政府降低醫療成本的趨勢,已經生產了一系列中端的醫療器械,屆時價格統一,對其也不會產生太大影響。
不過,強生(中國)醫療器材有限公司的一位中層人士說,“國外設備的技術優勢其實是基礎,收費價格的統一拿走了國外設備最大的一只誘餌。”姜峰向記者表示,有數家國外企業向協會反映,統一價格的規定會降低醫院的購買力,可能會影響高新技術產品進入中國,影響國外企業的發展。
此外,國外企業還請求中國醫療器械行業協會對《通知》召開專門的會議。
“以往國家出臺相關政策后,行業協會將召開會議收集意見,相關部門隨后可能會據此對政策做一定調整。”姜峰說。
北京萬東醫療裝備股份公司銷售總監劉海晨認為,如果僅僅是收費價格統一的情況,國內企業的優勢還不會體現得很明顯,而一旦收費價格降低,低成本的設備顯然更有利于醫院盡快收回設備成本。
“本土企業是歡迎降價的,而且經得起降價的考驗。”劉海晨說。(編輯:譚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