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稱我國醫療補貼主要流向富人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2月23日 11:11 正義網-檢察日報 | |||||||||
蘇敏 “由政府設立‘慈善醫院’或‘平民醫院’,專門為低收入者提供醫療服務,不是一把萬能鑰匙。”12月13日,北京師范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研究所教授顧昕在“2005中國醫療機構改革·首屆醫院品牌與發展論壇”上作主題發言時說,慈善醫院如何能鑒別誰是低收入者?如果慈善醫院數量很少,而低收入者居住分散,這些醫院如何能有效地為他們服
顧昕認為,看病貴、看病難是我國醫療體制的兩大重癥。對于弱勢群體來說,看病貴問題尤其具有殺傷力。而解決這個問題的鑰匙在于為低收入人群提供正確適當的醫療保障。 他說,自1989年醫療服務機構開始“自主化改革”以來,政府公立醫院門診和住院費用的增長勢頭,遠遠超過城鄉人均收入的增長。從1990年到2004年,全國綜合醫院的門診費用上漲大約11倍、住院費用上漲約9倍。“推動醫療費用上漲的因素很多,但供方誘導需求是一大因素。這是醫療服務提供者(主要是醫院)追求收入最大化造成的。這也是被民眾普遍質疑并且深惡痛絕的現象。”顧昕說。 對此,顧昕教授引用了《中國衛生統計年鑒》上的數據:2004年醫生人均年業務收入在中央屬、省屬、省轄市屬、地轄市屬和縣屬醫院中分別是1990年的11.6倍、11.7倍、8.2倍、6.8倍和5.5倍。“哪怕是在上升幅度最小的縣級醫院,這一幅度都超過了當地居民收入的增長幅度。” 他說,醫療費用的超常快速增長已成為當今中國最嚴重的社會問題之一,低收入民眾因“看病貴”而怨聲載道。資料顯示,在1993年,民眾因經濟困難而放棄就診的情況并不嚴重,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無論在城市還是農村,這一問題突出起來。2003年,每5名自我感覺有病的城市居民就有1名因經濟原因放棄就診。 顧昕指出,根據最權威的國家衛生服務調查數據,2003年,64.5%的城鄉居民沒有任何醫療保障。根據第三次國家衛生服務調查結果,無任何醫療保障的城市居民比例隨收入水平的降低而明顯增加:1993年,最低收入組別中的城市居民約50%沒有任何醫療保障;到1998年,攀升為72%;而到2003年底,這一比例高達76%。 由于沒有醫療保障體系支持,低收入家庭在很多情況下的應對辦法就是有病不醫,結果小病拖成大病,大病導致進一步貧困,最終陷入惡性循環。他分析說,在醫療保障體制改革進程中,這一問題不但沒有緩解,反而變得越來越嚴重。放棄門診者的比例攀升速度更快,從1993年40.0%變成2003年的62.5%。 據悉,1993年,城市中收入最低組內僅37.5%的人有病卻不就診,但到2003年,該比例升至60.2%。 他認為,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醫療救助只提供大病開支報銷,這對于改善貧困人群初級醫療服務可及性沒有任何助益,反而會讓貧困人群因看不起病而小病拖成大病,整個社會為此支付的醫療費用會更高。 在會議上,中國社科院經濟所教授魏眾說:“中國公共衛生投資缺乏公平性。城市遠高于農村,東部遠高于西部。醫療支出的公共資金大都集中于發達的城市醫療部門。”魏是在“2005中國醫療機構改革·首屆醫院品牌與發展論壇”上作上述發言的。 他呼吁,政府應采取措施引導醫療補貼更多地流向農村地區、西部地區。 魏眾說,世界衛生組織2000年對191個國家的衛生系統按籌資貢獻公平性排序,中國被列第188位。“在中國,政府的醫療補貼大都集中于大城市。富裕的東部城市居民平均醫療總支出達到貧窮的西部農村的11倍。” 他介紹說,這一現狀的造成是有歷史原因的。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農村地區建立了合作醫療制度,縣和鄉鎮級醫院逐步建立,鄉村也有很多赤腳醫生。這一時期,農村地區醫院床位總數已與城市地區持平。但隨著后來農村合作醫療體制的瓦解,農村醫療保障的覆蓋面積迅速縮小:從1980年的80%降為1998年的6.6%。 “上述變化也意味著政府從醫療部門籌資者的角色后撤。”魏眾說。 據了解,衛生部門支出在公共預算中的份額,1991年為2.6%,1999年已降到不足1.6%。 根據衛生部門的相關資料,魏眾還發現,即便是在占有公共醫療資源較多的城市,也只是少數城市家庭受益。“說的更直接一些,就中國整體而言,醫療補貼是不成比例地補貼給了富裕人群而不是窮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