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改委官員稱醫療機構過度商業化行為必須糾偏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2月13日 08:59 中國消費網 | |||||||||
加大政府投入,公共衛生資源向農村、城市基層傾斜;構建城市醫院、社區衛生機構分工明確并雙向轉診的醫療服務體系。今天,國家發改委社會發展司副司長王東生在“2005中國醫療機構改革·首屆醫院品牌與發展論壇”上這樣談及衛生事業改革的基本思路。 他分析,當前我國醫療衛生存在的主要問題包括:醫療機構總量相對較少,但主要是布局不合理;醫療機構以公立為主,競爭格局尚未形成;適應市場經濟體制要求的投資機
他說,建立醫療衛生投資主體多元化、資金來源多渠道、投資方式多樣化、項目建設市場化的新機制,鼓勵社會資金進入醫療領域,不但可增加醫療資源供給,更重要的是加快醫療領域競爭機制的建立,有利于打破公立醫療機構一統天下的壟斷格局。 據悉,國務院2004年下發投資體制改革決定,已明確醫療衛生領域是公共產品,屬政府投資范圍;同時鼓勵社會資金興辦醫療機構,除對投資超過50億元的醫療城建設由國務院投資主管部門核準外,其他項目均由地方主管部門核準或備案。 這位官員指出,為從根本上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就要調整公立醫療機構投入政策。公立非營利醫療機構是保證群眾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需求的主體,應由政府承擔責任,同時實行醫療機構的收入上繳,其建設發展及運行費用由政府核定撥付,并實行嚴格的價格管理。 王東生說,我國醫療衛生機構的改革,分為宏觀與微觀兩個層面。在宏觀層面是“兩個分開”,即營利性醫療機構和非營利性醫療機構分開、醫藥分開。據調查,目前絕大多數醫療機構藥品加價在30%至40%之間,遠遠超過國家規定15%的水平。 微觀層面改革一是建立醫院法人治理結構。政府辦的、社會非營利醫療機構除應具有法人地位外,實行理事會領導下的執行人負責制,并建立監管機構,形成監管機構、理事會和執行人相互之間有效制衡。營利性醫療機構除具有醫院的各項管理制度外,實行董事會制度。二是健全醫院內部各項管理制度。三是改革人事、分配制度。堅決廢止各科室獨立核算、承包,醫療收入與醫務人員收入掛鉤的做法。 “盡管衛生部對此有明確規定,但實際上幾乎100%的醫療機構仍在實行這樣的辦法,從而導致亂收費、重復收費、大處方、重復檢查等等問題泛濫。哈醫大二附院在衛生部開展醫院管理年中出現這樣的問題,絕非偶然。” 他強調,“對醫療機構過度商業化、市場化的行為必須糾偏,對不法行為必須予以懲處。鑒于目前情況,控制醫藥費用過快增長的根本性措施是實行醫院收入全部上繳,收支兩條線管理。” 王東生表示,深化衛生體制改革,一項戰略性管理工作是實施區域衛生規劃。這將打破衛生資源按部門、行業、地方隸屬關系配置管理的格局,以解決多頭辦醫與亂辦醫。部門所屬、企業所屬的醫療機構將實行屬地化全行業管理。 “我國目前還沒有建立規范的診療制度,導致患者就醫的盲目需求和過度需求。本應承擔常見病和預防保健任務的一、二級醫療機構和社區醫療機構冷冷清清,而大醫院卻人滿為患,導致不斷擴大規模、爭相重復購進大型醫療設備,不斷推動醫療費用上漲,形成惡性循環。解決這些問題,要按照醫院承擔大病和疑難病癥治療,社區醫療機構承擔常見病、多發病、慢性病治療以及預防保健和健康教育的職能分工,建立起城市醫院和社區醫療機構職責分工明確、首診到社區、相互轉診的新型診療制度。” 他坦承,“實施區域衛生規劃存在的突出問題是體制性障礙”。現有的醫療機構大多歸屬于衛生系統、行業部門或企業,由于管理體制的分割難以實現全行業宏觀管理,使醫療資源的整合以及布局和結構的調整難以實行。 60%醫療衛生費來自個人 政府在公共事業發展和監管方面嚴重缺位 中央和地方政府相關事權、財權劃分不清 “中國‘看病難,看病貴’是制度病。”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社會保險研究所的關志強教授今天在“2005中國醫療機構改革·首屆醫院品牌與發展論壇”上分析說,在微觀層面,沒有及時建立起有利于醫院改革與發展的籌資機制,醫院生存環境惡化,百姓因此遭殃;在宏觀層面,沒有有效保證財富分配的公平性,很多人沒能分享改革成果,面對快速變化的社會環境而生計艱難。 他認為,“其深層原因是中國各級政府的功能正在重新定位之中,政府在公共事業發展和監管方面的主導作用嚴重缺位、錯位、越位,中央和地方政府在發展公共事業方面的事權、財權劃分嚴重不清。” 中國的現實是經濟高速發展,財政收入大幅度增長,但各級政府對醫療衛生的投入增長緩慢。關志強教授說,“由于缺乏制度保障,以至于有60%以上的醫療衛生總費用來自百姓個人,在城鎮有44%以上的人沒有任何制度性醫療保障,在農村這個比例高達80%。疾病支出增長速度大大超過個人收入增長速度,百姓1年的收入難以支付1次住院費用。一旦疾病風險降臨,很多家庭會因此陷入貧困。中國13個人中,就有1人處于赤貧,其中有1/4至1/3直接跟疾病有關。這種狀況的持續,嚴重影響消費內需的拉動,對中國社會經濟健康發展也將形成巨大威脅。” 關志強說,加快醫療保障制度建設是解決“看病難,看病貴”的長效機制。改革開放以來,我們以很少的公共投入在很短的時間內,大規模發展和提高了中國醫療衛生服務的能力,對此不應妄自菲薄。 他表示,醫療保障制度的完善將從根本上改善醫院改革與發展的生態環境。隨著百姓收入增加,會有更多人通過保險方式獲得醫療保障。第三方支付力量的提高,將徹底改變醫院改革和發展的生態環境。當前重點,是使個人無法抵御的大病風險通過制度安排獲得有效控制。(編輯:盛秀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