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消費 > 正文
 

中國要不要造自己的“大飛機”?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2月07日 10:21 中國消費網

  據12月6日《新京報》報道,繼中國航空器材進出口集團公司上個月代表國內8家航空公司與波音公司簽訂了購買70架波音系列客機的框架協議后,本月5日又與空客公司在巴黎簽署了訂購150架A320系列飛機的框架協議,協議總金額近100億美元。

  不可否認的是,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航空業發展最為迅速的市場之一。據美國波音公司的預測,未來20年內,中國還需要購買民用客機2400余架,價值高達1970億美元。而從
現在的發展勢頭來看,這一預測可能還是比較保守的。而據資料顯示,與所買飛機配套的培訓、維修以及航材備件等需要的費用更是高達購機費用的幾倍。這顯然是一塊令人垂涎的“大蛋糕”,但遺憾的是,由于我們自己不能生產“大飛機”,我們只能將之拱手讓與別人。

  實際上,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初,中國可以說就已經造出了自己的大飛機“運十”,使得中國成為了繼美、蘇(前)、英、法之后第五個能自己搞出100噸級飛機的國家。但這一極有前途的項目的命運最終卻是下馬。而上個世紀90年代,通過與美國麥道公司的合作,最后也組裝出了35架麥道80,生產出了兩架國產化率高達70%、技術上完全過硬并已經取得了FAA(美國聯邦航空局)的適航證,但無人購買的麥道90.

  中國人不是沒有造大飛機的實力,也不是沒有造大飛機的熱情,但為什么中國造大飛機的夢就這么難圓呢?相關決策者及部門對是否需要自己造大飛機意見不一可能是主要原因。從上個世紀80年代中后期開始,關于中國是買飛機還是造飛機以及到底是上支線飛機還是上干線飛機等方面的爭論就一直沒有停止過,而且由于地方利益、部門利益難以協調,使得中國大飛機項目一再喪失機遇。

  而且,直到現在,很多業內人士都還認為由于中國現有的技術水平和制造能力低下,不可能造出自己的大飛機來。他們還擔心,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中國的消費者和航空公司目前是否接受國產飛機?

  這樣的擔心當然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但我們更應該看到,現在的國際大飛機市場幾乎完全由波音公司和空客公司所壟斷,這兩家公司不可能主動為自己培養一個對手出來。盡管他們可以把一些生產線甚至總裝線轉移到中國來,但他們卻不可能把關鍵技術也轉讓給中國。

  其實,中國現在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研制大飛機的實力。雖然“運十項目”和“麥道項目”最終都以失敗告終,但通過這兩個項目的運作,中國實際上已經掌握了大飛機的整機技術和生產能力。而且,現在我們的

發動機技術也相應成熟,空氣動力學的一些問題也得到了解決。更為重要的是,中國已經有了經過實際鍛煉的可以進行大飛機科研制造的各類相關人才。但是,這一巨大的財富卻沒能好好利用,許多人正在慢慢老去。如果中國再不抓住機遇,等到這筆財富完全消失,那就真的太遲了。

  不管從哪方面看,中國都應該有自己的大飛機。雖然現在已經是市場經濟,但對于“大飛機”這樣的項目,并不能完全以市場為取向。在以前各方面條件都不完善的情況下,中國都搞出了“兩彈一星”、載人航天,中國現在的實力與以前已經不可同日而語,中央現正在大力提倡自主創新,因此只要下定決心,通過實實在在的努力,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中國自己設計制造的大飛機就可以翱翔于藍天。(編輯:劉洋)


愛問(iAsk.com)


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