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消費 > 正文
 

“中國熱”持續升溫 會有“中國世紀”嗎?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2月05日 08:06 中國消費網

  “中國熱”的持續升溫是因為關注中國在經濟上變得越來越合算。現在,全世界似乎都在學漢語,都在研究中國經濟,是因為會漢語,懂得中國經濟就意味著可能有更多地被雇傭的機會。與國際接軌的中國如今越來越讓國際來和自己接軌了。

  在《中國的世紀》(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作者奧戴德·申卡爾(Oded Shenkar)看來,中國的崛起與日本和“亞洲四小龍”乃至未來的印度根本不在一個重
量級水平,中國的崛起不是一般的經濟的上升,而更類似于一個世紀以前的美國的崛起。作者非常敏銳地發現了中國與其他國家的一些不同。例如,中國有“封建帝國”的傳統,這一歷史帶來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路徑依賴就是:歷史為中國樹立了偉大的雄心,中國必須成為一流的國家,而不是二流的國家。這一點的確讓人暗暗欽佩申卡爾的見識。因為有著千秋帝國的燦爛歷史,中國人在骨子里是驕傲的,這種驕傲使得他們甚至無法容忍自己成為亞軍,或者像加拿大和澳大利亞那樣心甘情愿作二流國家。

  所以,當有人冒冒失失地提出“中國是一個新的日本嗎”這樣一個問題時,想都不用想就可以告訴他:當然不是。原因很簡單,因為國情不同,因為歷史和文化不同。

  在申卡爾看來,無論如何中國的崛起已經給全世界的商業活動打下了印記。“如果你從事勞動密集型產業,例如紡織、服裝、鞋和人造皮箱等,中國企業的競爭將迫使你破產。如果你所從事的行業在市場中處于較高端的位置,你也許認為在那里可以免受從中國進口的廉價商品的沖擊,但你還是不得不發現這個經營領域也易受來自中國和其他那些從低利潤領域殺出一條血路的國家的影響。如果你是一個耐用家用產品(如家用電器)的生產廠商,你可能仍然處在中國制造的商業利益和外包利潤的影響下;或許你已經不得不把你的

商標貼到‘中國制造’的產品上。”

  這樣的分析結果,無疑將中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放大了許多倍,似乎中國企業已經戰無不勝,或者“中國世紀”已經來臨或呼之欲出。其實,中國企業的競爭力依然有限,遠不如申卡爾所描述的那樣強大。正如申卡爾提到的,當日本崛起時,日本管理的書充斥了美國的書店,但“中國崛起”卻沒有伴隨這一現象。

  還有一點必須謹記:歷史從來不是直線條的。管理學上有句名言就是,你昨天的成功與你明天的成功沒有必然的邏輯關系。中國昨天的成功(這種成功其實要打一個折扣)并不能證明中國明天的成功。我們可以看得到的就是,“中國世紀”真的到來還有許多路要走,為此,中國人需要作出許多巨大的努力。比如,中國需要在經濟上繼續變革,確保可持續性發展戰略的轉型,并且有能力在今后20年找到克服日益短缺的能源和原材料供應的辦法;中國企業要防范

人民幣升值的出口風險,并且要警惕人民幣升值后可能出現的對外并購的陷阱(日本的失敗之一便是日元升值后企業對外并購的失敗);中國還要繼續改善經濟結構的效率,保障城市化和工業化的順利完成。

  此外,中國還需要在社會和政治方面銳志改革,以平衡快速成長的經濟與社會、政治變革不平衡的局面,特別是要重建改革,在中國確立新的“社會參與型”的改革取向,防止“內部人主導的改革”讓中國淪落為不可救藥的“掠奪資本主義”和“權貴資本主義”;從長遠看,中國無法避免地要建立起一整套可以保障中國財富和產權穩定的憲政框架,建立起保障社會和諧的社會結構。

  再就是在文化上,中國的現代化仍然需要進一步地吸收、繼承以及創新,以完成倫理的變革和轉型,支持社會和經濟轉型,今日中國仍需嚴加防范現代化挫折與非理性運動所構成的“反現代化”聯盟。

  在國際上,中國需要制定明確而有效的統攝國際國內的戰略,以應對“國際摩擦時代”。這一任務同樣艱巨,并且不可能從日本等先行國中學到太多東西。

  上個世紀80年代,當美國人驚呼“日本威脅論”時,日本卻突然陷入了長達10年的蕭條;上個世紀90年代初,當全世界驚呼“亞太時代的來臨”時,亞洲卻莫名其妙地陷入了一場前所未有的金融與經濟危機。如今,當彼岸的人們正高呼“中國世紀”的來臨,無論他是善心還是惡意,此岸的中國人卻一定要倍加警惕前行路上的諸多陷阱,而中國的經濟學家,一定不要匆匆忙忙地去總結中國的經驗,或者跟在背后喊中國真的要崛起了之類,而是要睜大著眼睛,認清這個民族發展的方向,洞悉其發展的陷阱與障礙,并提出有效的對策。

  也就是說,中國人看待“中國世紀”要有與西方學者太不相同的視野。(編輯:譚捷)


愛問(iAsk.com)


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