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面包商”的利益并非惟一的利益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2月01日 08:57 中國消費網 | |||||||||
“不要期望從屠夫、釀酒商或者面包商的善舉中獲得我們的晚餐,而要從他們自身對于利益的關注中來獲得。”這是《國富論》中的名言,而人們對市場的信任,卻在經常性地被利用為攫取暴利的借口。 不過這也沒有什么好奇怪的———一些壟斷行業的巨頭們反倒成了最積極的市場原教旨主義者。譬如說,在11月28-29日召開的“中國天然氣國際峰會2005”論壇上,中國三大
就微觀層面而言,石油巨頭們屢屢訴諸漲價而推高其利潤的做法幾乎就是必然的邏輯,最具觀感的“成就”往往來自于這些價格的制造者而非接受者(因為競爭是不存在的)。關于這一點,隨便翻閱海外上市的石油、通信乃至曾經長期虧損的金融企業修繕一新的報表就能發現,利潤驚人與效率低下、管理落后“奇怪”但又顯著地結合在了一起。 解釋這一現象并不需要太多的思量但卻需要深入的反思。一個基本的國情判斷是,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經濟改革已經不可避免地進入到從增量向存量轉變的瓶頸階段。而在這一階段,我們對于類似能源、通信、銀行等原本官商不分的行業及企業所采取的方式往往為兩條,也就是在微觀層面,寄希望于股份制改造提高其治理水平,在宏觀層面,則寄希望于逐步放松價格管制,通過市場化的價格手段提高資源配置效率。 然而存量式改革的最大難點在于容易引發眾多既得利益者的的不滿,為了盡可能地回避這種矛盾,在這些行業所進行的改革實際上不盡徹底。也就是說,在這些關乎國計民生的戰略性行業,改革的目的在于建立起合理完善的市場機制,但對于由壟斷以及價格管制所帶來的超額利潤卻又投鼠忌器。 基于這種改革的不完備,我們看到,前期針對這些巨頭們所進行的所謂市場化改革可能正在走向以下兩種極端,即一方面,上市之于國有企業公司治理方面的效力主要體現在股價成為了考核經理人績效最為直接的評價標準。為此,高利潤、高派現幾乎成為了這些公司惟一的追求;另一方面,按照經濟學入門教材《經濟學原理》所指出的原理,“壟斷者的利益顯然不是在于把供給和需求調節得使他出售商品所能取得的售價恰夠補償他的生產費用,而是在于把它們調節得能夠給他提供最大可能的純收入總額。”而由此兩點所共同作用,稍有風吹草動,漲價即成為轉嫁成本、提升利潤的最便捷、最長效機制。 我們仍然回到天然氣的漲價問題上來。確實,當前所維持的價格體系存在諸多不合理處,但是,正如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一位專家所指出的,自然壟斷型企業的利潤來自于消費者,因此企業的超額利潤應當留在政府手里,由政府支配去完善公共事業,回報消費者。畢竟,面包商的利益不是惟一的利益,更何況,作為近乎惟一的面包商,他們以漲價而輕易實現的利益關注往往反成為效率提升的障礙。(編輯:劉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