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許黎珊
一樣的成分、一樣的療效,不換湯也不換藥;
換更上口的名字、更漂亮的包裝;
定更高的價,賺更多的錢
復諾定、奧復星、泰利必妥、塔立必泰、福星必妥、歐普羅康、康秦必妥、浩特、蓋洛仙、竹安新、竹林安特、贊諾欣、泰利得……這些名目繁多、售價相差甚多的抗菌藥品讓人眼花繚亂,但追其根源,都是一個“老祖宗”———氧氟沙星,一種常用的抗生素藥物。據調查,我國每年因吃錯藥而住院的患者高達250多萬人,而藥物商品名混亂就是重要原因之一。
多
一藥多名 麻煩多多
買者選擇難,賣者推銷難
多數人或許都有過這樣的經歷,患有小病時會去藥店買藥進行“自療”。但是到了藥店后卻發現,對癥的藥不僅品種多而且因生產廠家的不同有不同的名字,讓人“無從下手”。
在某大藥房工作的小劉告訴記者,現在“一藥多名”的現象多出現在治療感冒、胃病、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的藥品上。她說:“其實這些藥的主要成分都是乙酚氨基酸、鹽酸金鋼烷胺、咖啡因、人工牛黃,療效也都差不多,可名字卻多得嚇人,什么感克、快克……有的多達20多種。再如“阿奇霉素”,就有那琦、希舒美、亞思達、博抗、泰力特等幾十種。一些藥廠總是每隔一段時間就給老藥起個新名,這可苦了我們這些銷售人員。有的顧客到藥店頭一回買某種藥,看到這么多藥名就有點發懵,所以我們要把每個廠家的藥都給他們介紹一遍;而有的顧客指定要一種藥,若是碰上這種藥缺貨,我們就得給他們解釋某種藥跟他要的是同一種,可如此常會被誤會成為了提成推銷!
在一家大藥房,記者告訴營業員想買點治療胃病的藥,她立即問記者:“你想買哪個名字、哪個廠家的?像胃舒達、高舒大、保胃健、卡瑪特、保維堅、愈瘍寧等都是治療消化系統疾病的!
在另外一家藥店,記者碰見了拿著空瓶子來買藥的沈先生。他告訴記者,他經常犯眼疾,需要滴眼藥水,現在藥品的名字千奇百怪,剛開始的時候真的是不知道該買什么。有一次營業員給他推薦了一種新藥,說見效很快,可用了一段時間之后才發現它與我以前常用的藥水是同一種,在療效上根本就沒有什么提高,但是價格卻相差很多。所以現在干脆拿瓶子來買。
一位在三甲醫院藥劑科工作的蔡醫生表示,按照我國藥品名稱的規定,藥品分化學名和商品名,但是生產廠商在宣傳時只是為了突出自己的品牌,經常是用粗體字醒目地突出了商品名,卻把藥品的化學名虛化了。
漲
舊藥換名 價格飛漲
換名是常事,漲價是動因
在一家藥店正在買藥的王阿姨告訴記者:“現在好多藥名都變了,而且都不同程度地漲了價。有的以前才幾毛錢,現在要十多元。同樣是阿奇霉素,有的才十幾元,有的卻要50元左右,其實都是同一種藥,干嗎要那么多名?一改名,我們還得重新記,而且只要一改這價格怎么就翻那么多倍?”記者在采訪中發現有類似王阿姨這樣疑問的患者還真不在少數,為何頻頻出現“一藥多名”?
藥品銷售人員辛女士道出了其中的秘密:“一藥多名”大多數存在于治療常見病、多發病、慢性病等的藥品中,比如治療感冒、心臟病等的藥品。以糖尿病為例,糖尿病要終身服藥,一天三頓像吃飯一樣的吃藥。正是由于如此巨大的市場需求,于是數百家藥廠紛紛爭相上馬搶這塊蛋糕,市場競爭隨之就催生出了這些千奇百怪的藥名,其中的大多數其實就是同一種藥品被不同的廠家打上了各自的標簽罷了。
辛女士繼續向記者介紹,隨著近幾年藥品價格的下降,藥廠在一些常用藥品上的利潤也隨之減少,于是藥廠就改裝了這些藥品,重新上市。因為按照我國的相關法規,改裝藥可以作為新藥申報,而所謂的改裝藥就是改變規格、劑型。所以生產企業就積極“響應”了國家的號召,為這些藥取了個讀起來更上口的名字,請人設計了更漂亮的外包裝,再猛登廣告,提高價格,改頭換面后以一種所謂的“新藥”粉墨登場。這些伎倆的確蒙蔽了患者的雙眼,而這些“新藥”的療效往往是沒有多大的區別,可以說是“換湯不換藥”,但價格卻相差懸殊。有些面市時間比較長的藥品一般價格比較低,比如退燒藥撲熱息痛片現在也就賣1毛錢一片,就算銷量再大,也沒有多少利潤,所以許多廠家就換了名字當作新藥上市,這樣價格就提起來了,利潤也就多了。這種老藥換新“馬甲”的辦法成了近幾年大多數廠家獲取市場利益的一種手段。
一位業內人士也表示,按現行藥品定價辦法,國家批準的新藥可以高于成本定價,以鼓勵研發新藥。但一些企業把常用藥品改頭換面申報新藥,從而獲得較高的利潤。這些企業都不在產品質量、信譽上多下功夫,而是挖空心思起個好名字,所以就造成了有的同類藥品竟達數百甚至上千個產品,替代藥品泛濫。多年來,許多高價格的藥品就是生產廠家在老藥的基礎上更換藥名和包裝后“搖身一變”出來的。
患
藥名混亂 隱患不斷
25%的住院病人,因“亂”吃錯藥
藥品是關系著人類健康的特殊商品,隨著近年來新藥不斷涌入市場,品種繁多、劑型各異、同藥異名、老藥新名,使藥品的名稱陡增,讓人應接不暇。但是藥品商品名的混亂,已經給醫生開處方、藥劑師調配、護士執行醫囑以及病歷的規范性、連續性等埋下了諸多的隱患,憑空加大了醫務人員熟悉和掌握藥品的困難。據統計,每年有近25%的住院病人存在不合理用藥,而“一藥多名”是造成這個混亂狀況的“幕后黑手”。
一位在某三甲醫院當了20多年大夫的周醫生無奈地告訴記者,藥品名稱的不規范給他們造成了不必要的記憶負擔,消耗了大量的精力。記憶藥品名稱并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同一種藥品的名稱簡直泛濫成災,他們經常要記上千個藥名?墒亲钭屓祟^疼的事情就是藥品昨天還叫那個名字,今天就變更。雖然他們時時留意,但還是遠遠趕不上藥品生產廠家“造名”的速度。萬一不小心張冠李戴,那可就麻煩大了。醫生的職責應該是鉆研診療技術更好地為患者服務,但是如今醫生卻要把大量的時間浪費在“強記”藥名上。
某大醫院門診部的何主任也表示,現在不同的醫院會購進不同廠家不同商品名的同一種藥品,可病人往往今天在甲醫院就診,明天又去乙醫院看病,所以有時候乙醫院的醫生問病人是否用過某某藥物,病人回答沒有,實際上天天都在用,只不過是這兩家醫院進的藥不是同一個名字而已,這就阻礙了藥品信息準確、快速地交流,致使醫師、藥師為病人提供醫療、藥學服務時出現一些人為的差錯。有時病人會因為甲醫院開的藥品療效不好,到乙醫院要求換藥,但是病歷上寫的是商品名,新接手的醫生在“換藥”治療的時候,很可能用了只是換了藥名的同一種藥物,造成重復用藥,導致患者出現不良反應。像泰諾和百服寧兩種藥品的成分都為撲熱息痛,而有些醫生在混亂的藥名面前也搞不清楚他們之間的關系。在患者服用泰諾后沒有緩解病癥,醫生便又給開了百服寧。這樣不僅耽誤治療,而且會因用藥量過大產生副作用。
專家呼吁
針對一藥多名現象帶來的種種問題,有專家呼吁有關部門要規范醫藥市場,抑制“一藥多名”的現象。首先要從源頭治理,宜盡快制定一部專門規范藥品名稱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品名稱法》,從立法層面統一、規范藥品名稱體系,禁止隨意更改藥品名。其次,《藥品注冊管理辦法》第二章第八條中規定:“已上市藥品改變劑型、改變給藥途徑、增加適應癥的,按照新藥申請管理”,這樣的規定無疑給廠家換藥品“馬甲”開了方便之門,所以在審批新藥時要嚴格控制沒有新用途的老藥改新名,選用一個常用的經得起推敲的通用名稱列入藥典進行規范。過去已有多個名稱的不能再增加新名,從政策上堵住漏洞。第三,要鞏固藥品的通用名,進一步規范醫務人員處方和病歷上藥品名稱的書寫,若用商品名,應在其后標注出通用名,以便藥房準確發藥,滿足患者后續治療的需要。另外,在藥品的包裝盒上,必須同時標明商品名、化學名,因為化學名才是醫生判斷藥物種類的唯一標準。為此,專家們都希望藥品廠商不要動輒再給自己的“孩子”改“馬甲”穿。已經改的,要在包裝盒上標注常用名,以保證醫生正確用藥,患者正確吃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