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消費小康指數為69分 城鄉消費結構有待改善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6月30日 17:35 《小康》雜志 | ||||||||
隨著生活水平從溫飽走向小康,中國人的消費標準由注重“吃飽、穿暖、夠用、能住”變為注重“吃得好、穿得漂亮、用得方便、住得舒適”,消費心態由“將就”變為“講究”,消費需求從形式到內容都在發生一系列的變化:從簡單到復雜,從單一到多樣,從穩定到多變,從清晰到模糊。 本刊記者 張輝 整理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在今天,中國從計劃走向市場的歷史進程中,民眾的消費欲望得到前所未有的釋放,并不斷發酵、膨脹,呈現一派欣欣向榮的美妙景色。 在改革開放的若干年內,中國就已基本解決溫飽問題;90年代,人民生活繼續向小康邁進,城鄉居民收入和消費水平提速之快讓世界震驚,百姓消費從“將就”到“講究”,由追求基本生活資料數量的滿足發展到注重生活質量的提高,消費結構從以農產品消費為特點的溫飽型進入以工業品消費為特點的小康型。 如今,中國的老百姓還享受著“入世”的種種好處,與此同時,消費經濟生活的國際化浪潮也洶涌而至,消費主義的價值取向四處蔓延。經濟發展了,社會進步了,市場供應豐富了,老百姓收入提高了,現在更需要考慮的,是如何吃得科學、住得舒適、用得高檔、行得方便、玩得刺激。 毫無疑問,消費是人類一切經濟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其水平的高低也是衡量一個社會小康程度的重要依據。2005年5月至6月期間,《小康》雜志社與有關政府部門、社會團體及專家聯合組成的“中國小康指數”調查組,采用非概率抽樣的社會研究方法,對中國消費小康狀況進行了測評。根據測評和專家評估,中國消費小康指數為69分。 調查顯示,七成民眾認為自身目前的消費水平不高,許多需求無法得到滿足。農村居民主要集中在對家用電器擁有率不高、服務性消費份額較小的問題上,而城市居民則在住房和汽車消費兩方面憂心忡忡。 五大指標衡量消費小康指數 中國消費小康指數調查共發放調查問卷10000份,有效回收問卷8357份,城鎮地區調查采取多段隨機抽樣,農村地區采取整群抽樣方法,調查區域涵蓋中國東部、中部、南部、西部、東北部,涉及全國8個大中城市,8個小城鎮和9個農村地區。 本次調查的抽樣誤差在95%置信度下為+1.02%,調查所得數據均根據各地實際人口規模加權處理,具有比較好的代表性。樣本基本構成情況為:男、女占有效樣本總數比例分別為50.5%和49.5%;年齡構成方面,16—25歲的占17.2%,26—35歲的占29.9%,36—45歲的占27.0%,46—55歲的占19.2%,56—60歲的占6.5%,60歲以上的占0.2%,在受教育程度方面,小學及小學以下文化程度的占12.3%,初中的占34.3%,高中的占32.2%,大專的占11.1%,大學本科及以上的占10.1%。 調查將中國消費小康指數細化為民眾對消費小康滿意度、中國消費環境狀況評估、中國消費政策評估、中國消費結構評估、民眾消費觀念狀況評估這五個方面,并分別賦予對應的權重,試圖勾勒出中國小康社會進程中的消費圖景。 收入增長緩慢降低滿意度 本刊調研組發現,在城鄉居民消費支出中,食品消費支出所占的比重盡管不小,但相比之下,教育、住房、醫療衛生等方面在消費支出中越來越占有一席之地,這點也得到近八成受訪者的認同。上海的陳先生說:“現在老百姓都不愁吃不愁穿,就是房價和孩子教育這兩方面的開銷太大。” 調查顯示,78.3%的城鎮居民將住房和教育作為家庭開支的兩大“重頭戲”,而另有二成城鎮居民把私人汽車和娛樂文化消費也列為家庭開支的重要項目。相比之下,農村居民消費支出中住房所占的比例較小,而教育和家用品成為農村居民“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有數據表明,去年前7個月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9458億元,同比增長12.8%,扣除價格因素,增幅較上年同期高出4.5個百分點,居民消費保持了2003年下半年以來穩步上升的增長態勢。 然而,居民消費增長的步伐和GDP的增長速度并不合拍,而這又與居民人均收入增長的緩慢息息相關。據國家發改委價格監測中心的資料顯示,自1997年以來,我國已連續7年出現居民人均收入增長速度明顯低于GDP增長速度的現象:1997—2003年,我國GDP年均增長8.0%,而同期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8.3%,農村居民為4.5%,剔除價格因素后,城鄉居民的人均收入增長分別為7.9%和4.0%,明顯低于GDP增長速度。 由居民收入增長緩慢所導致的消費需求不足,直接影響了民眾對自身消費水平的滿意度,分別有35.8%和37.9%的被調查者表示“很不滿意”和“不太滿意”,兩者相加,共有超過七成的民眾對消費水平處于低滿意度狀態。 此外,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在對消費水平的判斷上又存在顯著差異,前者的低滿意比例比后者高出8個百分點,且滿意度水平與受教育程度呈負相關,接受教育水平越高,滿意度越低。 消費安全成第一關注點 當問及“你對所在地區的消費環境狀況是否滿意?”時,多數民眾表示出一定的憂慮。本刊調研組發現,在“消費安全”、“打擊假冒偽劣產品”、“取締霸王條款”、“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消費場所和設施建設”、“消費市場誠信建設”等測評指標中,反響最為強烈的是消費安全問題,其次是誠信建設,打擊假冒偽劣產品則排在第三位。 據中消協的統計,2003年中消協共受理消費者投訴69萬件,有關安全方面的投訴多達15624件,比2002年的11601件增長35%。在中消協的調查中,醫療事故問題、藥品問題、食品問題分列第二名、第三名、第四名。 本刊的調查恰好與中消協的數據不謀而合。在調查中,82.3%的城鎮居民和77.3%的農村居民對目前的消費安全問題感到“很不滿意”或者“不太滿意”。醫療事故方面主要體現在對醫務工作者的專業技能、責任心和職業道德表示不放心,消費者朱小姐的話頗具典型性:“醫療事故往往牽涉到比較專業的知識,在這點上我們消費者是弱勢,也很被動。” 而藥品問題則主要集中在藥品價格、藥品廣告以及假藥上面,其中又以藥品質量和價格居多。在調查中,一名受訪者表示:“現在同樣的藥,醫院、藥店、平價藥房是三個價,真有點無所適從的感覺。”還有受訪者認為:“花了錢,卻買了過期、失效甚至于有反作用的藥,那才是最叫人擔心的。” 食品安全問題無疑是廣大消費者關心的重中之重,近兩年的一系列食品危機更是將食品安全提升到關系國計民生之顯赫地位:去年的阜陽劣質奶粉事件、央視每周質量報告曝光的制假案件、今年的蘇丹紅事件等等。“現在坐到飯桌前,就得想想哪些可以吃,哪些不能吃。”今年52歲的劉先生感嘆道。與之相呼應, 有32.5%的民眾表示對食品安全“很不放心”,另有22.3%的表示“不太放心”。 因此,消費市場的誠信建設成為廣大民眾的第二關注熱點,且有超過半數的民眾認為當下失信成風,誠信建設亟待加強。此外,48.2%的受訪者把凈化消費環境的希望寄予政府部門加大監管力度,也有33.9%的人認為應加強行業自律。 城鄉消費結構有待改善 盡管我國總體消費水平在提高,但城鄉居民消費水平的差距仍是一個突出問題。在本刊調研組此次調查中,多數民眾對此現實認識較清楚,56.2%的人認為需要采取措施縮小城鄉差距。“現在一些最時尚、最前沿的高消費還是集中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而這些,似乎與8億農民沒有任何關系。”從事媒體工作的張小姐分析說。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國城市工作的農民工總數已達到1.3億人,這還是2003年的數字,在中國未來的城市化進程中,每年要有1000—1200萬的人口從鄉村轉移到城市,才能確保平均增加約1%左右的城市化率,這些人在衣食住行上的消費與供給該如何保證,是一個令人強烈關注的問題。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初步建立,城鎮居民在住、行、勞務方面的支出都有不同比例的上升,而反映食品消費支出比例的恩格爾系數則有較大幅度下降;農村居民在衣著、住房方面的支出趨于下降,而用、行和勞務支出比重則在上升。對此,66.3%的民眾認為我國的消費結構得到改善,正逐步趨向合理。 同時,面對我國越來越明顯的消費升級,幾乎所有的被調查者均認為應增加城鄉居民的收入,尤其是中低收入家庭的收入和消費;33.5%的民眾認為國家應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23.6%的民眾認為要加快住房制度的改革、城市管理制度的改革和金融創新等;而有45.1%的人同意應加大農村市場的開拓,改善農村消費環境等等。 在消費觀念方面,則是崇尚享受至上的“消費主義”和推崇節約環保的“綠色消費”這兩種觀點并存,前者的比例占12.1%,持該觀點的多為城市里的青年人;后者的比例為15.6%,且以中老年人居多。此外,有33.5%能接受電子消費,另有45.3%愿意信貸消費。 可以預計的是,在中國未來20年內,居民的消費恩格爾系數還將不斷下降,食品等必需品的消費比重也將繼續下降,農村居民消費特別是耐用品消費的增長,將為以家電及電子為代表的制造業謀求繼續發展的空間,而城鄉居民對居住、交通通訊和教育、文化、衛生、娛樂等消費的增長,將為相關的第三產業及服務業的快速發展提供條件。 國家統計局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的研究報告顯示,消費者的信心指數在2004年前三個季度持續攀升。從這里,也可以看到消費者對中國未來經濟走向的良好預期,也將預示著中國人的消費生活走向新臺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