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雀巢金牌成長3+奶粉碘超標見諸報端。近日,央視《每周質量報告》又披露雀巢奶粉在云南被檢出碘超標,這批奶粉每百克碘超標49微克,超標問題更為嚴重!雀巢事件尚未平息,變質光明牛奶返廠加工再銷售的黑幕又被河南電視臺記者臥底揭穿。事發后,兩大牛奶品牌都斷然否認,不承認產品存在問題。這些曾經的名牌,在消費者心中變得那么不可信賴。人們不禁追問,還有多少潛規則仍在運行?免檢漏洞何時能補上?
問題頻發還有多少行規?
從南京冠生園“陳餡”東窗事發,到此次光明回收“過期奶”被臥底揭發,人們幾乎不敢想像,食品業究竟還有多少黑幕?為什么每當發生類似的事件時,消費者聽到最多的一句“解釋”就是:行規。
光明牛奶被曝光后,該集團董事長王佳芬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全國的乳品生產企業都有回奶罐,可她聲稱用的不是過期奶,但她同時承認管理上確有問題。
那么,王董事長的解釋是不是情急之下無意泄露了乳品業的“天機”呢?一位在乳品業從業多年的業內人士對媒體稱:其實每個乳品企業都有回奶罐,像光明這樣回收過期奶再加工出售的情況,在其他奶廠也存在,一般做成了奶粉,人們是很難看出其原料是否過期變質。
應該說,事件本身就令人氣憤,而當事企業竟以“所有廠家都有”為理由堂而皇之地推脫責任,更令消費者難以接受。難道冠生園的教訓還不夠慘痛嗎?一個好端端的企業因“陳餡”事件轟然倒塌。時下,“行規”已經成為企業面臨危機和責難時屢用不爽的擋箭牌,難道行業內默認的行規就可以不顧消費者的利益嗎?事實上,如果在一個行業中,大家都心照不宣地遵守著一個不成文的規定,而這個規定旨在以犧牲消費者的利益來換取企業利益最大化,這樣的“行規”無疑是非常可怕的。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的程先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現在很多大牌企業為了發展,盲目擴張,那些被收購的小企業雖然換了大牌的商標,但產品質量并沒有提高,造成了大品牌企業產品屢屢出現問題。因此,如何控制收購廠質量成為名企亟待解決的問題。
光明此言一出,國內很多乳品企業紛紛站出來表態,聲明自己“沒有回奶罐,不知回奶罐為何物”。但是,對于消費者而言,有回奶罐也好,無回奶罐也罷,他們都對這個行業失去了起碼的信任。從“還原奶”到“早產奶”又到現在的“回收奶”,人們不知道乳品行業還有多少不為人知的行規在損害消費者的利益。
事發后,記者電話采訪了中國奶業協會的有關人士,一位姓關的女士反復以“領導不在”為理由拒絕回答相關問題,在記者再三追問下,才聲稱領導已經派人到河南解決問題去了。
隨后,記者又采訪了消協的有關同志。對這樣的事情發生,該同志表示了自己的擔憂。他說,人們可能會以拒絕購買問題產品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不滿,但隨著事態發展,很有可能會演變成一場涉及整個行業的信任危機。因此,此次奶粉事件的一個值得反思的地方,就是不管是什么樣的企業,不管在什么時間、地點,在面對危機的時候,都不能擺出一副財大氣粗、店大欺客的姿態,應當尊重廣大消費者的利益、感受,否則多年來樹立起來的品牌就會毀于一旦。
免檢產品還有多大可信度?
兩件事情發生后,有一個共同的細節讓消費者感到氣憤和后怕,那就是雀巢和光明竟然都是國家免檢產品!
近兩年,免檢產品頻頻出現質量問題被媒體曝光,從金龍魚、福臨門等名牌色拉油到此次的光明和雀巢,都暴露出很多大牌企業在管理和控制質量上的問題。“免檢產品”這個金字招牌還可不可信,在人們心中打了大大的問號。據了解,“國家免檢”制度開始于2000年,免檢產品的免檢資格有效期為3年,在有效期內獲得該稱號的產品將免于各級政府部門的質量監督檢查。雀巢和光明都是國家質監總局于2002年公布的免檢產品。
現在看來,產品免檢制度是把雙刃劍:它既能鼓勵企業保證產品質量;也有可能成為企業摻雜使假的保護傘,損害消費者權益。更重要的是,免檢往往具有放大效應。企業享有的免檢資格可能只是一種產品,但很可能給消費者造成該企業同類產品均免檢的印象。一些企業借此在廣告宣傳中弄虛作假,使免檢的放大效應危害更大。
按照國家質監總局《產品免于質量監督檢查管理辦法》規定,免檢產品在有效期內發生質量事故的,將視情節責令企業整改、停止使用免檢標志、收回免檢證書、予以公告,并依法追究企業的產品質量責任。對此,北京致誠律師事務所張顯峰律師認為,最近出現的雀巢奶粉事件、光明牛奶事件等,再一次讓人對產品免檢制度提出質疑,他建議多次檢出不合格產品的免檢產品,應取消免檢資格,同時還應修改現行的免檢產品評選制度。張律師說,政府部門不能放松對免檢產品的監管,否則不僅企業聲譽蕩然無存,政府部門的權威性也會受到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