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餐飲 > 食品安全問題冰凍三尺 > 正文
 

食品安全信用檔案能建立嗎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3月24日 15:12 青年時訊

  食品正在失信于消費者?

  連日來,隨著“蘇丹紅一號”食品安全事件頻頻曝光,不少市民為自己飲食安全而擔憂,甚至有人發出了“現在還有什么能吃呀”的疑問。

  3月16日,商務部發布了《我國流通領域食品安全狀況的調查報告》,報告顯示:盡管
目前上市食品安全狀況逐年好轉,但食品安全仍存在超標、法律法規缺失、檢測及環保體系不健全等問題。消費者對任何一類食品安全性的信任度均低于50%。

  “如果市場準入工作做得比較到位,就可以在流通環節多一道關卡,像‘蘇丹紅一號’這樣的有害物質才有可能被拒于市場門外。” 商務部市場運行調節司市場監測處處長李習臻這樣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

  《我國流通領域食品安全狀況的調查報告》前后歷時五個月,是商務部組織全國城市農貿中心聯合會、中國連鎖經營協會,通過向全國36個大中城市發放問卷等形式完成的。該報告指出了目前中國流通領域食品安全存在的五大問題:上市食品超標問題依然存在;流通領域食品安全法律法規缺失;食品安全標準體系不夠完善;食品流通檢測及環保體系仍不健全;食品安全信用體系建設亟待加強。

  針對這些問題,商務部今年將加大流通領域的食品安全監管工作,其重點是出臺《食用農產品市場準入管理辦法》和完善食品安全信用檔案。

  食品安全信用檔案的困惑

  早在2004年5月27日,商務部就發出緊急通知,建立全國流通領域食品安全信用檔案。建立的原因如《通知》中所言:“上市銷售的食品存在一些衛生質量安全隱患,如近期我國連續發生假酒中毒、劣質奶粉造成嬰兒死亡等惡性食品安全事故,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食品安全信用體系不健全,經銷單位和個人嚴重失信。”

  建立食品安全信用檔案,是以肉類、蔬菜、酒類等重要商品為重點開展的。食品安全信用檔案主要反映食品安全信用狀況和各地商務主管部門食品安全管理工作效果,并且是一個網上動態管理系統。該系統信息來源于3個方面:一是企業填報的信用基礎信息,包括企業基本情況信息、企業資信信息、企業良好信用記錄、企業不良信用記錄、企業產品信用信息;二是地方商務主管部門報送的有關食品安全工作信息,以及各種監督檢查中發現的主要問題;三是搜集的社會信用信息,包括新聞媒體曝光的有關信用信息等。

  在隸屬于商務部的“全國流通領域食品安全信用網”的首頁中心位置,有“信用檔案”一欄,下面分別列出酒類、肉類、果蔬類和其他企業中“無不良記錄”和“有不良記錄”企業的名錄,在“無不良記錄企業”名錄下面羅列了很多企業的名單,而“有不良記錄企業”的名錄下面,各類卻都是空白。

  如此多的食品企業和食品種類,任何一個部門的統計都不可能是完全的,更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但在食品安全信用檔案中,人們更關注不良記錄。因為建立檔案不是目的,目的應是對這些食品和企業進行制裁和限制,以免引起更大的社會危害。

  以什么姿態獲“信用檔案”?

  “蘇丹紅一號”事件涉及很多企業,其中不乏像肯德基、亨氏這樣的名牌企業。面對危機事件,不同企業有不同反應。

  在亨氏產品中檢測到“蘇丹紅一號”后,北京市食品安全辦會同有關部門決定停止亨氏美味源調味品在京銷售。對此事態,亨氏(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召開新聞發布會,承諾將在近期確認補償相關事項,消費者只要將“問題產品”寄回該公司,將會得到購買產品的全額以及相關郵費。

  亨氏(中國)投資有限公司的表態,沒有贏得輿論和公眾的認可。人們認為其召回程序,過于繁瑣,回收過程缺乏政府部門的必要監督。

  面對同樣問題,肯德基做出了讓公眾較為滿意的反應。當發現它的部分產品含有“蘇丹紅一號”后,主動向消費者發出警報,并且表示如果需要,愿意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這種警報,不僅對消費者負責,也是對企業自己負責。企業生存于復雜的社會中,不僅面臨著政府的監管,同時也面臨著社會的監督、輿論的監督。企業信用檔案不只是記錄企業發生過什么過錯,還要記錄企業面對過錯的態度。何況這次事件與以往的造假打假不同,企業是使用了供應商含有添加劑的原料,不是自己造假。

  信用檔案應形成一個鏈條

  據了解,《北京市食品安全監督管理規定》是目前國內惟一提到“追回”的地方規章,該《規定》二十五條規定:“有關行政管理部門對經檢測確定為不符合安全標準的食品,應當責令生產經營者停止生產經營,立即公告追回。生產經營者發現自己生產經營的食品不符合安全標準,應當立即主動采取有效措施追回或者收回。”《規定》沒有涉及追回的程序及如何補償消費者等細節。

  有報道說,以風險評估、風險管理和風險信息交流為核心內容的風險分析模式,是發達國家政府在食品安全管理方面的普遍做法。與之相比,我國有關食品安全監督管理體制還有待完善。

  中國檢驗檢疫研究所的楚先生在接受《新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之所以出現檢測中的疏漏,與以前國家相關部門在食品安全監管上職能分工不太清晰有關,如質檢、工商、衛生等部門的職能有所交叉、重復。據介紹,對食品添加劑的管理,最早由原輕工部的食品局專門負責,后來,國家對食品的檢驗職能調整分工:進出口食品要經過出入境檢驗檢疫局檢測;企業生產的食品,出廠要經過質量技術監督局檢測;而衛生、農業等部門也關注食品安全。

  對食品安全監督,工商局、衛生局、質量監督局、稅務局,甚至公安局等許多部門都應負起責任,它們之間應該是一種協作關系。但記者采訪中發現,對商務部正在建立的食品安全信用檔案,一些部門表示沒有參與。這就好比一個鏈條,任何一個環節都不能出問題,否則只有制定部門,沒有執行部門,或者此路不同彼路通,就很難切實地起到作用。


點擊此處查詢全部食品安全新聞




評論】【談股論金】【推薦】【 】【打印】【下載點點通】【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
05年老百姓干啥最賺錢
熱 點 專 題
百事音樂風云榜投票
嚴查蘇丹紅食品
房貸利率上調
F1新賽季 圍棋春蘭杯
騎士號帆船歐亞航海
安徒生誕辰200周年
購房貸款提前還貸指南
北京在售樓盤分布圖
《新浪之道》連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