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基本金融決策:100元當如何用?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9月09日 22:35 21世紀經濟報道 | |||||||||
毛丹平 “我們在商場買了電器或者其他什么東西,往往會得到一本說明書,但是,”David.Grand站在講臺上,從筆挺的西裝中拿出錢夾,取出一張百元大鈔,用食指輕輕彈了一下,說:“為什么我們拿到了錢,卻從來沒有人給我們使用說明?”。
David是友邦廣州的總裁,他給我出了一個新的題目:該如何使用手中的錢? 回憶起來,從來沒有人教過我們如何用錢,那還用教嗎?我們曾經是多么缺錢:夏天可以有5分錢買雪糕,就是童年最美好的記憶了;讀書的時候甲等獎學金20元,家里寄20元;結婚了攢錢買電視、冰箱、沙發;再攢錢買房子、車子……在需求大于供給的時代,每一分錢都要當兩分錢使用,這是生活教給人們的金錢使用法則。 是的,一項理財研究表明,大部分人的用錢習慣無非來自三個方面:童年的或者父母的習慣、生活的教化以及書本或媒體的理財教育。 童年或者父母的理財習慣隨著時代的變遷,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前兩年深圳一項針對兒童的調查顯示:一些孩子們認為吃一頓飯(下館子)應該花的錢是1000元,而去北京的飛機票是300元。當經濟供給大于物資需求的時候,錢的使用指導失去了方向,奢侈病感染給了沒有權利奢侈的人。有些父母認為這只是錢的問題,只有當悲劇發生的時候才明白這其實是人的問題。 不久前的深圳“寶馬撞人案”,肇事者是個只有21歲的“孩子”,開一輛父母新買的寶馬,因為一個微不足道的沖突,與酒店保安爭執而開車撞人,一死一傷。本來因為物質豐富而生活優越的家庭就這樣毀了幸福。是不是錢使得孩子自我膨脹而失去了對社會規則的基本理解呢? 錢教人怎么生活和生活教人如何用錢,這是一體兩面。雖然現在錢多了,但生活讓人操心的事也多了:子女教育、養老、醫療是三大心病;房子、車子是體面生活的象征;投資股票、基金、期貨、外匯、商鋪是時髦的———有機會發財的事,哪樣不需要錢呢?仔細考慮,真不知如何是好。 可悲的是,很多人并不仔細考慮這些問題,他們要么讓錢躺著不動,要么就盲目亂動。一位證券分析師對我說:“為什么很多人買青菜會挑挑揀揀、砍砍價錢,但買股票、基金卻輕易望風而動,一擲千金呢?”“是啊,”我說:“是誰在教他們呢?是你和你編的那些6萬元股票發家的故事啊。”也許那個故事是真的,但很多人確實是靠別人的故事來左右自己的財務生活。 有些媒體,稱這些故事為“財富效應”,比如說,股票市場長期低迷,政府的利好政策不能刺激股市上揚,是因為股市缺乏“財富效應”,通俗地說,是缺乏發財的示范效應。由于老百姓金融消費的盲從性以及媒體財經現象報道的滯后性相互交織,更使得“發財效應”或者“不發財效應”放大了。 今年基金市場銷售,前后幾個月行差踏錯,有人歡笑有人哭,有人上百億,有人幾個億,真正冰火兩重天,正是這種“財富效應的滯后效應”的結果,而處境艱難的基金銷售經理苦口婆心所講的“投資應該逆向思維”,也被這種“財富效應”湮沒了。 也許錯不在媒體,他們只是現實的忠實記錄者,反映的是投資市場現狀。但錢該如何用這個問題,是不能隨著投資市場打擺子的。媒體———特別是承擔了理財教育的財經媒體———有責任開辟一塊園地,有一些冷靜和中立的聲音,教給一些金錢使用的原則。 這些原則,概括而簡單地說就是:錢是為實現人的生活目標而服務的,這些目標既包括短期目標,也包括長期目標,根據人生不同階段所承擔的責任和生活期望不同而不同。 人們該如何用錢,在金融學中稱為家庭的基本金融決策,主要有四個方面: 1、消費決策:決定將多少當期收入花掉,或者儲蓄起來。消費決策需要平衡現在和未來的收入與支出。 2、投資決策:決定將已經儲蓄的錢通過什么形式使之保值增值,以滿足今后的生活目標需要。 3、融資決策:決定是否需要在今天借別人的錢來消費或投資,其實也是用自己今后的錢來消費或者投資。 4、風險管理決策:決定是否需要采取一些手段避免不確定的事情發生時遭受大的財務影響,從而影響自己和家人的生活品質。 人們大部分的金融決策,最關鍵的決定因素是各自的生活現狀和對未來生活的規劃,而不是今天投資市場最熱買的產品,這就是理財與投資的區別。所以我認為,理財是戰略,而投資是戰術,因為某個投資市場“受追捧”來決定如何“用錢”,真正是“本末倒置”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