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報記者佟彤
醫院醫生:收回扣我們也看不起
中日友好醫院的一位醫生說,有一種醫生被同事稱為“藥狠子”,他們對幾種回扣高的藥品是見人就用。
這位醫生說,雖然這樣的醫生很被同事看不起,但卻沒有辦法約束,因為人體和疾病都是多變的,治療方法也會見仁見智,用藥只能靠醫生的水平和良心了。
記者了解到,北京一個三級甲等醫院中,有中級職稱的主治醫生,獎金高的時候,月全部收入也不到2000元。對于一名苦學6年多、工作強度和風險又很大的醫生來說,回扣確實是一種誘惑。
國家一直主張調整醫院醫藥收入的比例,在降低藥價的同時,增加技術含量高的診療項目收費,以保證醫生和醫院的收益。但接下來的問題是,把現在5元一次的掛號費漲到100元,以體現高技術含量診療的價值,并取代目前的藥品利潤,能不能很快得到社會的接受?
制藥公司:再難也不能難了醫生
衛生部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品管理法》將于12月1日實施,其中明確規定:給予或收受回扣者,將被處以20萬元以下的罰款。眼下各醫院都已把禁止收受回扣當作重點反復強調,而與此同時,一些廠家的回扣體系也開始“規范化”了。
最早的回扣方式是制藥廠根據醫生自己統計的數字,簽字后提成。但因容易被抓住把柄,這個辦法很快就被淘汰了。目前廠家往往根據病人病歷上的用藥記錄統計用量,給主管醫生回扣,這樣不會留下任何痕跡。
記者了解到,已經有制藥公司放出話來,今后要在回扣的“藝術”上做文章,包括周末度假、旅游、出國等其他名目的回扣方式已經浮出水面,用制藥公司的話說:“再難也不能難了醫生。”
招標采購:拿的回扣明顯少了
藥品的重復生產現象在我國非常嚴重。以普通的抗生素“諾氟沙星”膠囊為例,全國竟有828家藥廠同時生產。廠家為了占領市場,只能求助于回扣。
美國輝瑞公司“萬艾可”銷售部的一位負責人說,“萬艾可”在中國的出廠價比美國要低,但市場銷售價卻高于美國,原因就在于中間環節的加價。
這一問題已經引起了國家重視,招標采購的目的之一便是減少無效競爭,從源頭杜絕回扣。
據統計,在一個月前北京幾百家醫院聯合進行的招標采購中,藥廠報標的價格已經比以前降低了20%,這筆不小的折扣原本就是打在“臨床費用”上的。醫生們坦言:“藥價降后,拿的回扣明顯少了。”
回扣,這個游蕩在醫藥界的幽靈,招標采購和藥品限價會不會點中它的死穴呢?那位醫藥代表的感嘆也許說明了一些問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