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出門旅游者都遇過這樣的尷尬,大家正興高采烈地走著玩著,突然導游宣布下一個目的地是參觀某個購物商場。于是乎,一大群游客像一群羊似的被圍進某一個很漂亮的地方。有的時候是漂亮的導購小姐帶著你隆重參觀,那導購小姐臉上的笑容直燦爛得你忍不住想把手伸進口袋里;有的時候是二三個如花似玉的靚女捋起袖子當著大家伙的面,表演慘不忍睹的被“蛇咬、火灼”,涂上“良藥”立馬就好的過程,而這個過程的結局往往是小姐們的表演還沒有完,你的大把鈔票就已經置換成“包治百病”的各種靈丹妙藥。 這種“導購”不僅國內有、國外也有,而且似乎成了世界各地旅游風光之外的一景。如今是,旅游者們只要出門旅游,除了帶足旅行社廣告中所標明價位的錢外,幾乎每一個人都會“自覺”地多帶上一些錢:供旅行途中購物和支付導游小費之用,因為大家伙心里都有數,如果不在旅途中買一些東西,這趟出游就有可能是“苦旅”。
表面上看,導游帶團購物拿回扣,導游講解前后索取小費似乎都是一種勞動所得。事實上,從旅游消費者的角度來看,此話卻大謬,且不說導游在帶團參觀時,旅游者已經支付了工資,就說那購物,凡是在旅游景點購買東西,鐵定比市場上要貴上幾倍甚至幾十倍,這“導購”“導”得很離譜。
記得有一次,一位旅游者到國內某著名的旅游點觀光,旅途中在導游的鼓動和煽動下掏了五千元買了一塊“血玉”回來,當他回老家興沖沖地把這“血玉”當成定情禮物送給情人后,他的女朋友多了個心眼兒,將“血玉”拿去鑒定,結果出來這“血玉”只是一塊價值幾十元的玉石而已。一時輕信,一下子損失了幾千元,氣得他三天三夜吃不下飯不說,還差一點被女朋友指責為“愛情騙子”。
實際上,在國內像前面所說的購玉上當的旅游者的故事幾乎不勝枚舉,正因為如此,導游在國內一直是一種很吃香的職業,一直是一群先富起來的人。旅游者們常常一回到家里便大罵某些吃回扣者簡直是“周扒皮”。
當然,也許有人會說,這種回扣和小費是游客自己愿給的,或者是在“自覺”的情況下付出去的,因此應當是合理的。對于這種觀點我首先是佩服炮制者的智慧,其次我想說的是:如果讓導游自個也當一回旅游者,屆時他和她會“心甘情愿”地讓人牽著鼻子去商場購買“回扣”商品嗎?前幾天,從國內某景區采訪回來,列車上正好遇見幾位導游在交流吃“回扣”、要“小費”的心得,諸如女游客哄她開心什么錢都肯花;古畫古董最好騙;土特產的價位我們說了算;不給小費就把該去的景點“省略”幾個,如果游客問,就說那兒最近在“開發”路不好走……
試想,在我們的旅游業界,旅游者們都被某些導游“回扣”到這個“自覺”程度上了,這回扣,不是變相的“導購”還會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