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張冬萍) 天氣一天天熱起來,空調銷售要進入旺季,雖然各廠家一片降價聲,可商場并沒有出現因降價而旺銷的局面。這兩天,記者從大商場了解到,空調的日銷售量還不到去年同期的一半。這使頻頻傳出“跳水”消息的空調企業有些尷尬,而業績平淡的經銷商則著急抱怨:是過早披露的“空調降價”吊高了消費者的胃口。
一個多月前推出讓業內震驚的1488元的小鴨空調說,我們無意挑起價格大戰,也不愿意看到價格大戰。歷數去年底今年初降價的品牌,不難發現,活躍的新品牌在用低價格吸引注意力;但著名的大品牌沒有跟進。
空調是中國家電市場“最后一塊肥肉”,城市中保有率僅在30%左右,國內稍有名氣的家電企業基本上都做起了空調。據調查全國的空調廠已達到300多家,市場生存率自然成了首要問題。特別是對于剛剛進入的“新軍”,由于品牌、銷售渠道等多處于相對弱勢,要迅速做大,就必須采取非常規方式,價格戰也就成了首選的非常有效的手段。
一位商場家電部的經理說,2月份春蘭降價后并沒有帶來銷量的顯著增長,有時一天能走一兩臺,有時幾天連一臺也賣不動,這是他經營空調以來銷售最淡的一年。是不是價格沒有誘惑力呢?現在消費者的消費心理日趨成熟,在選擇空調時所要考慮的因素除了價格,也同等看重品牌、服務。有調查表明,降價作為一種營銷手段對空調消費者具有一定作用,但更多的消費者將性能好、品質高、功能新的空調作為理想選擇。 媒體的關注,使中國的空調業的“內情”越來越透明。人們已經開始對一些在市場打亂仗時混水摸魚、撈一把就跑的企業有了警覺。在市場消費心理日趨成熟的今天,生產廠商之間的競爭越激烈,價格戰打得越亂,老百姓也就越小心。越來越多的消費者相信,沒有質量、技術、服務和品牌支撐的價格競爭是沒有根基的,越來越理智的消費者是再也不愿“踩地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