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肥作為重要的農業生產資料,其質量和市場狀況對農業生產、農民增收有直接影響。2004年6月至8月,中國消費者協會聯合河北、遼寧、江西、河南、湖北、陜西等省消費者協會開展了“農村化肥消費狀況調查”活動。調查表明,化肥用量最大的是糧食作物,有些農民施肥方法不科學,最讓農民感到痛苦的就是化肥飛速增長的價格和商家不負責任的虛假宣傳。化肥用量整體偏高
目前,我國化肥年產3500萬噸(養分量)以上,位居世界第一。然而,大量低水平、小規模化肥生產企業的存在,直接影響到我國化肥生產技術和整體質量的提高。
來自中消協的調查顯示,家庭化肥用量最大的用途是糧食作物。所有被調查者家庭平均每畝化肥用量為72公斤,接近有關專家認定的每畝平均75公斤的高限。
中國農業科學院土壤肥料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林葆教授認為,用肥過量或不合理用肥,不僅會影響作物的品質,而且可能流入到土地、湖泊、河流和海洋,對生態環境造成污染。
本次調查還顯示,很多農民不知道復合肥為何物。針對我國土地種植規模小而分散,農民文化水平低的特點,農業部門提出了將平衡施肥技術物化到肥料中去以加快推廣速度的方法。復合肥符合平衡施肥的要求。我國復合肥施用量已占化肥消費總量的25%,但與30%的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有一定差距,與發達國家80%的水平的差距則更大。施肥方法不科學
調查表明,農民科學用肥觀念不強,相當多的農民不知道平衡施肥的概念。超過1/3的被調查農民施肥方法不科學,近一半被調查者不相信生物肥。
施肥方法的科學性是確保化肥使用效率的重要因素,不合理的施肥方法不僅會導致肥料養分的走失,而且還可能造成環境污染。撒施、撒施后深翻以及溝施是被農民經常采用的3種施肥方法。有關專家指出,撒施是一種肥料利用效率較低的施肥方法,應盡量少用;平衡施肥有助于提高農產品的品質和產量,應在科技興農工作中大力宣傳和普及。
此外,生物肥作為一種生物制劑,已在部分農作物中得到應用。中國農業科學院土壤肥料研究所的專家指出,目前生物肥的宣傳方面存在誤導和夸大宣傳的現象。生物肥不同于普通化肥,它能改善植物吸收養分,對植物生長有一定促進作用,但不能替代化肥。
中消協消費指導部的有關人士指出,農民施肥方法不科學的另外一個原因就是,他們中的一些人在購買化肥時沒有仔細查看產品說明和外包裝的習慣,有的“不知道怎么看”;還有的認為“有經銷商的承諾”,所以不用看。調查表明,在化肥使用說明書中,農民最需要的服務內容是施肥指導。
因此,生產企業除了要確保產品生產質量外,還要注重服務內容,特別是在產品說明書中,要加強施肥知識指導,客觀介紹產品性能。價格問題最嚴重
相對而言,農民更重視自身使用經驗,一旦使用后感覺不錯,往往會繼續使用。因此,質量穩定、效果好的化肥產品最終會贏得農民的信任。
調查結果顯示,價格不合理是農村化肥市場最大的問題,其次是“假冒偽劣”和“虛假宣傳”。在調查過程中,多數農民抱怨化肥價格只升不降,漲幅大大超過了糧食價格提高的幅度。
據介紹,農民購買化肥和獲取化肥消費知識的主要途徑是依靠廣大經營者。專家建議,有關部門應進一步搞好化肥價格的平抑工作,為農民創造一個公平、合理的交易環境,保證農民既增產也增收;同時也希望經營者嚴格自律,誠信經營,為農村消費者提供質優價廉的化肥產品;廣大農民在購買化肥時,也要多看、多聽、多問,不要為一時的低價所吸引,相關部門更要加強化肥市場的管理,及時揭露和批評類似的損農害農現象。肥料法規缺失
在化肥銷售市場中,假冒偽劣層出不窮。一些農民購買并施肥很長時間以后才發現效果不好,想要補救卻為時過晚。盡管有關部門加大了化肥領域的打擊力度,但假冒偽劣現象還是很猖獗,農民受害情況依然嚴重。超過1/3的被調查者認為,有關部門監管不力,是農民在化肥消費中利益受損的最主要原因。
中國———阿拉伯化肥有限公司的副總經理杜顯蘭女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化肥不同于其他的產品,其特殊性就在于化肥使用效果的滯后性。一般產品不好用了,下次可以不用,而劣質化肥對農業生產的損害相對隱蔽,通常短時間內不易發現,但它對土地的危害、對農民收入的影響通常是無法挽回的。
杜顯蘭女士認為,目前我國專門針對肥料(化肥)的法律法規基本缺失,化肥生產和銷售中仍然存在不少亟待解決的問題,對制假售假者的處罰還是過輕。因此,國家應盡快出臺《肥料法》來制約這些現象,切實保護農民的切身利益。
中消協的專家呼吁,化肥市場的發展和規范與農民的利益、農業的發展和農村的穩定有著緊密的聯系。在我國,種子有《種子法》,農機有“三包”規定,然而,到目前為止,卻沒有一部專門的有關化肥的立法。有關部門應抓緊相關法律法規的制修訂工作,加強部門間的統一協調,嚴格執法,創造良好的化肥生產和消費環境。
作者:本報記者 王惜純
(來源:本站原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