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藥作為一類特殊的農資產品,不僅事關農業的豐產豐收,也事關百姓生活,更事關農藥企業市場競爭的成敗。然而我國農藥產品的質量還存在著巨大的內憂外患。
內憂:農藥產品沒有進入同質化的階段
在很多場合和媒體上,都在傳播一個信息:產品同質化、微利化。之所以將兩者聯系
在一起,是因為質量相同或相近所以只有打價格戰,而最終是你失血和我割肉,產品的利潤空間越來越窄。從宏觀層面看,產品同質化是市場經濟的一個大趨勢,可這并不意味著農藥產品也已進入這一個格局,就實際而言,價格戰的背后并不是同質化的質量在支撐!相反,更多的事實表明:農藥產品目前還沒有進入同質化的階段!不同企業的產品質量不僅存在差異,而且整體質量水平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首先,從企業角度看,不同農藥企業的質量保證資源存在差別。由于農藥企業缺少規模集中度,導致資源配置的不均衡性。再加上,企業管理理念的差別,導致對資源的積累取向也不同。而一個好的產品質量必須同時具備兩大類資源,一是硬資源,即工藝裝備、熟練的人力資源、精確的質檢手段、優良的原輔材料等;二是軟資源,包括質量理念、工藝技術、工作環境、質量機制、作業流程等。對照這兩類資源,既有共性的不足,也有個性的缺陷,從而導致了企業間不同的質量理念、質量態度、質量行為和質量能力,最終形成了不同質量水平的產品。同是吡蟲啉,大連生物所一次合成含量可達98%,而更多的企業目前才達到95%左右,這樣的情況絕不是吡蟲啉獨有。
其次,從社會認可的角度看,不同企業的農藥產品質量差異也很顯著。無論是農戶的體驗,還是各類監督抽查,差異是無處不在。這些差異既反應了相關企業在客觀資源條件上的差異,也暴露出了一些主觀質量行為的差異。國家質檢總局對目前市場上常見的甲基硫菌靈、多菌靈、百菌清、三唑酮4類農藥殺菌劑進行了產品質量國家監督抽查,共抽查了55種樣品,抽樣合格率平均為80%。盡管這一合格率較以往年度提高幅度較大,但抽樣樣品的質量極差之大也是讓人警醒。一些復配企業由于技術力量欠缺,質檢投資不足,把不好原輔材料入廠關。抽查既發現多福可濕性粉劑中福美雙有效成分含量不達標;也發現10%百菌清煙劑產品中百菌清含量不符合標準要求;更有一些企業出于成本的考慮,在生產過程中改變產品原有的工藝和配方,減少工序,少加或者不加對農藥殺菌劑產品必不可少的添加劑、分散劑等重要輔料,有意生產質量低劣產品,以獲取非法利益。如有的50%多菌靈超微粉有效成分含量、懸浮率和潤濕性等3項技術指標都達不到企業明示標準的要求;有的產品應為復配制劑,卻只檢測出一個有效成分,而且產品重要的理化指標潤濕性極差。
再次,從質量的角度看,各企業產品質量特性水平還存在差異。產品質量是由兩類特性構成,即產品的真正質量特性和代用質量特性。前者代表了用戶的使用要求,后者則轉化為企業可操作的產品質量標準。差異便由此而生:一是兩類特性在各個企業存在不同程度的錯位。主要是由于不同企業對用戶使用要求的變化敏感度不一。由于多重因素的影響,用戶的使用需求是在不斷變化的,但大部分企業卻在“靜態”地執行產品標準,認為質量就是產品要符合標準。事實上,農業部在近年來的登記制度改革中,一個重要的內容就是加大了產品試驗時間和試驗地點的要求。很多企業簡單地認為這是國家對農藥限制要求的加強,實際上,這是一個質量要求的提升。農藥的質量是體現在對病蟲草害的防治效果上,而不是含量和有關技術經濟指標的合格上,合格固然是質量的一個基本前提,但適用才是質量的真正評判標準。二是各企業的產品質量標準水平不一致。從國內農藥企業的產品大都為仿制品的實際出發,我們的企業國際采標程度應該很高,然而,在對外貿易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國產農藥的質量與國外公司的要求還存在差距,做一次外貿就像走一次鋼絲,總擔心質量達不到要求。可見我們農藥產品在質量方面還有多大的空間,所以這時侯就打出“同質化”的旗號,至少說明我們同的不是一個質量水平。
外患:農藥產品國際貿易的質量壁壘如果我們將國內農藥產品沒有進入同質化,比作內憂,那么,以質量為核心的一道道國際貿易的技術壁壘便是外患。一談到國際公司,大都會聯想到他們雄厚的技術和資金,成熟的管理和經營。事實上,這些因素最終都會凝結到產品之中,形成強大的質量優勢,再以質量衍生出品牌的信譽。縱觀國內農藥市場,廣大農戶對洋品牌的信賴明顯高于對國內品牌,而國內企業更注重價格優勢的塑造,求廉固然是中國農村消費的實情,但同時,也應該想到,老百姓在面對質量與價格時,還是會首選質量,因為誰也不會去貪一時之便宜,而以一季莊稼的收成作代價!只有在同質的前提下談價格才有意義,這也是國外公司為什么能一路高舉價格大旗不倒的原因。
加入WTO使越來越多的農藥企業尋求國際出路,以規避國內市場的無序競爭并求得快速的發展。但俗話說“攘外必先安內”,盡管在少數品種上,我們在國際上有著強大的競爭優勢,無論是技術、質量,還是價格。也盡管我國農藥出口一路走強,上升的態勢明顯。但總體而言,絕大部分農藥企業還面臨兩難境地:一方面是,在還沒有邁入質量同質化的階段,便貿然挺進價格戰,最終使自己在國內市場的份額得不到鞏固。另一方面,在綜合實力不足的情況下,要想與跨國公司在國際市場上一搏還很艱難。這從我國出口產品的結構上也可以看得出來:原藥出口和貼牌生產的居多,真正打“中國制造”的還少之又少。
中國農藥要想躋身國際同質化陣營,還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不僅是農藥制造企業本身,包括相關聯的化工設備行業、農藥助劑行業,我國目前都與國外有著巨大的差異,甚至差距比農藥制造本身還要大得多。因為,從實際情況看,這些行業的發展明顯滯后于農藥行業發展的需要。所以,在加入WTO的協定中,我們將農藥行業也納入到保護的行列。可就是這樣一個稚嫩的行業,在我國加入WTO之后,卻有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都相繼出臺了有針對性的保護法規,其中很多的條款和標準都直接針對中國。以質量壁壘為核心的技術性貿易壁壘對出口影響越來越大。據9月份在杭州召開的中國農藥進出口企業合作論壇透露,去年我國有71%的出口企業、39%的出口產品受到此類問題的限制,造成損失170多億美元。數字也許是枯燥的,但這些數字所表明的問題卻是十分清晰的。
作者:魏明
(來源:本站原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