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以來,境內外的一些媒體大量刊載有關企業社會責任認證(特別是“SA8000”)的消息、評論和一些不切實際的說法。由于缺乏引導,使企業造成誤解,似乎企業社會責任認證就是“SA8000”認證、“SA8000”將成為新的企業管理的“潮流”。近日,國家認監委有關負責人指出,企業社會責任認證并非SA8000,對企業社會責任認證問題,應理性看待,積極應對。企業社會責任問題的由來
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歐美發達國家的企業社會責任運動開始興起,它包括了對環保、勞工和人權的要求等,并由此導致了消費者的關注點由單一關心產品質量轉向關心產品質量、環境、職業健康和勞動保障等社會責任多方面的內容。他們通過“購買權力”要求跨國公司承擔社會責任,改善加工工廠(尤其是勞動密集型行業)的勞工待遇和對環境的保護等問題;另外一些涉及綠色和平、環保、社會責任和人權等方面的非政府組織以及輿論也不斷呼吁,要求社會責任與貿易掛鉤。迫于上述日益增大的壓力和自身的發展需求,很多歐美跨國公司都紛紛制定可以對社會做出必要承諾的責任守則(包括社會責任),或通過認證(環境、職業健康、社會責任),以應對不同利益相關團體的需要。
近些年來,隨著發達國家工業結構的調整,勞動密集型企業迅速向發展中國家轉移,跨國公司(零售商)在全球采購和定點采購時,往往通過工廠檢查的方式對供貨方的生產能力、規模條件及安全生產是否滿足要求進行判定。同時,對分供方和供應鏈也提出了相應要求。一些行業、地區、乃至全球性的行業組織和非政府組織也制定了各自的守則。據國際勞工組織ILO統計,這樣的守則已經超過400個。
對于同一家供應商和制造商,需要應對不同客戶的守則的要求。發展中國家的企業要想爭取到更多的訂單就需要重復接受不同客戶的工廠審核,甚至有的工廠一年之內接受超過30次不同客戶的檢查。發展中國家的企業一方面需要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用于接受審核,一方面又要接受世界采購商不斷壓價的壓力,企業發展步履艱難。因此,企業和消費者都希望制定一個類似ISO9000標準的、通用的社會責任標準,建立一套通用的評價機制,以減少企業負擔。社會責任認證的建立和發展
1997年,美國一家非政府組織“社會責任國際”(Social Account?鄄abilityInternational,簡稱SAI)咨詢委員會起草了一份社會責任標準,即SA8000,并以此為評價依據開展認證活動。SA8000是以國際勞工組織ILO和聯合國的13個公約為依據制定的,所規定的社會責任內容包括:童工、強迫勞動、健康與安全、結社自由及集體談判權利、歧視、懲戒性措施、工作時間、報酬和管理系統9個方面,主要是解決生產鏈/供應鏈的內部勞資問題。美國的國家標準化組織(ANSI)尚未承認SA8000標準。SA8000實施幾年來,雖然引起了一些關注,但是截止到2004年2月,全球只有354家企業獲得認證,其中中國企業54家。SA8000的影響遠非媒體宣傳的那樣廣泛,通過了SA8000認證也不能完全說明企業就履行了社會責任。
今年6月21日,國際標準化組織(ISO)關于社會責任會議在瑞典召開,來自66個國家,包括33個發展中國家的355名代表參加了大會。
在整個會議的討論中,雖然所有代表都認為社會責任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領域,ISO應該在這個領域發揮作用,但多數認為目前ISO不應該制定社會責任的國際標準,而應制定指導性文件。盡管目前對社會責任所涵蓋的領域尚未達成一致的意見,但是ISO主要還是從社會、環境以及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的角度考慮制定規范的問題,而并非只是參照SA8000。(未完待續)
(本文作者為國家認監委認可監管部主任)
作者:生 飛
(來源:本站原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