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舉行的2004第三屆中國國際美容時尚周期間,記者在作為時尚周重要內容之一的美容化妝品博覽會上注意到一個奇怪的現象,雖然眾多的化妝品取的都是洋名字,但一看廠址卻基本都在國內(本報10月27日報道)。
本土化妝品熱衷于披“洋”皮這種現象,說起來一點也不奇怪。不光化妝品行業,其他行業也有不少類似的“假洋鬼子”。這種現象似乎與把頭發染黃、戴上隱形眼鏡讓眼珠變
綠的街頭時尚基于同一心理———自卑。
“洋”是一種客觀存在,一些“洋”貨比我們的本土產品好也是事實。為了提高自身的產品質量,基于自尊和自信向“洋”看齊,向“洋”學習,既正常又合理。正如我們所能看到的,我國大部分企業經過多年不懈的努力,苦練內功,已經逐漸走出模仿時代,開始走上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或個性化產品品牌的發展之路,不僅在國內市場,有些還在國際市場上站穩了腳跟。這些成功的企業和品牌大都穿著我們自己的“唐裝”,并沒有“洋”皮加身。而越是熱衷于打出“國外背景、國外技術、國外原料、國外理念”旗號的生產廠家,越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洋”,更不懂得“土”也有“土”的價值。例如許多真正的洋品牌到中國打市場,更喜歡給自己穿一件“唐裝”。據說,可口可樂為了讓自己的中國名字聽起來“唐”味十足,請專家選擇了上千個對應漢字,最終才確定了“可口可樂”這個人見人愛的名字。
國內有些企業之所有喜歡往自己身上灑“洋”水,弄“洋”味,從內因看,這些企業過于自卑,又崇“洋”媚“洋”,以“洋”為能,視“洋”為高,總是惟“洋”馬首是瞻,結果弄了一件不倫不類的“洋”皮穿上之后,整個成了一個“假洋鬼子”。
古語云,事上諂者,臨下必驕。“假洋鬼子”的一貫做派是,自己甘愿做“洋”老大的小弟,土假“洋”威,面對消費者時,又總把消費者當成沒見過世面的小D,阿Q起來,驕氣十足,極盡其蒙騙之能事。一些披“洋”皮的品牌,其皮下的貨色不一定很差,有些甚至與“洋”貨比不分伯仲,這種情況雖說是假“洋”,卻不是真“鬼”。而有些“品牌”,披上假“洋”皮之后,卻干著掛羊頭賣狗肉的勾當,這就不是批評教育幾句的問題了。
有人說,時髦是毛,時間是皮。如果說這種帶有自卑心態的崇洋做法是一種時髦———同時這只能是毛,那么,在經歷了20多年的市場洗禮后,這些時髦之毛也差不多該從時間之皮上脫落下來了。單靠做表面文章決不是長久之計,“假洋鬼子”永遠成不了什么大氣候。最明智的辦法是,樹立自信,苦練內功,打本土品牌,靠扎扎實實的功夫,使產品真正在市場上站住腳,進而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作者:胡立彪
(來源:本站原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