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中國流行消費傳統 復古風潮一度興起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0月25日 11:57 中國《新聞周刊》 | ||||||||
呼喚傳統是因為正在失去傳統;一度掀起復古的風潮,是因為曾經倉皇失措于現代文明的風暴。 現在,當我們不再復古甚至懶得懷舊,面對現代文明泰然自若、氣定神閑的時候,傳統被當作了一種消費品。
傳統——消費品?這種聯系讓人吃驚。 傳統,從前是以一種精神出現的,我們現在只收買她的氣質;傳統,從前是以一種生活方式出現的,我們現在只把她當作擺設;傳統,從前記載了我們生而為人的根性以及民族的集體記憶,我們現在將她突兀地置放于鋼筋混凝土的森林中。 當傳統的藝術面臨瀕危,傳統的美德消失殆盡,傳統的精氣神需要人們徒勞的拯救時,哪怕傳統的古宅家具——這一被稱為“最后的傳統符號”都成了稀有物種,需要重新復制和克隆。而這種復制和克隆,也僅僅是為了把她消費 徽宅進京 新的消費動機的需要,使一座200年前的徽宅來到了現在的北京城 2004年10月中旬,北京城北,一間尚未裝修完的餐館。黑瓦白墻的窄門臉,樣子很普通。推門而入,轉過一道影壁,突然撞進一座恢弘的江南古宅里。 宅子南北縱深約25米,寬13米,挑高8米,全水杉木結構,屋內兩層,總面積600平米。四根直徑50厘米的暗黃色主立柱,矗立在裝修的塵霧中,頂上兩個天井,讓人想起電視劇《橘子紅了》中的畫面。 餐館主人張皓銘介紹,這座私家老宅始建于清嘉慶年間,距今有200年歷史,地道的徽州風格。這是第一座進京的徽宅。 古宅今生 2003年10月,正打算開餐館的張皓銘聽說,有人從安徽拆回來一套古宅,就放在北京近郊的庫房里。他興沖沖去看貨,映入眼簾的卻是地上的一大堆黑乎乎的爛木頭,綿延五六十米。張皓銘的第一感覺是,只能當柴燒。 由于沒有任何復原圖可供參考,當古董商發誓說這堆東西重新組裝起來將是如何漂亮的時候,張完全不知所云。情急之中,古董商把幾個立柱下的雕花石墩挑出來,在一旁按照原來的相對位置擺成一個陣,勾勒出宅子的大致面積和布局。想象著幾個石墩子上空中樓閣的宏偉,張皓銘有了基本的信心。 張皓銘說,雖然在北京還沒有人這么做過,但仍有一些相類的概念可供借鑒。2001年蘇州第一次把古建筑出租給個人開酒樓;上海的新天地廣場,也是在原來石庫門的基礎上借景而設的;國際上的例子就更多了。 古董商愿意和他簽訂“如恢復效果不理想可全額退款”的合約,這使他最終下決心購買。 在整整一年的復原工程中,先后有五位設計師主持參與。 第一位是名韓國設計師。豎起了幾根主立柱后,因嫌工程進展緩慢撤走了。后來一位法國設計師路經此地,看到這幾根柱子,就一稿又一稿地投來圖紙,要主持設計。老宅給了設計師無窮的想象空間。法國人之后,北京、香港、深圳的三位設計師不同程度地參與其中。但是無論哪一位,在嘗試多種方案后,最終還是要回到這座建筑原先的樣子。張皓銘說:“這就是200年前徽宅的力量。” 一年來,經過各種實驗和改造,逐漸解決了老宅北遷的一系列水土不服問題。現在,在現代外表的包容下,老宅若隱若現。 餐館尚未開張,但張皓銘毫不懷疑它的預期收益。有人當下表示要不惜代價買下它。張沒有透露他們愿出多少錢,但他說,有原來的5倍。 尋宅記 與張皓銘可以預見的巨大收益相比,汪政清肯定是虧了。 汪政清是賣給張皓銘房子的古董商,安徽人。從1993年開始,汪政清就在安徽、江西、浙江三省各處尋訪古宅。 在安徽,江北的安慶地區和江南的徽州地區,民風和建筑式樣很不相同。生于江北的汪政清小時候也沒見過真正的徽宅,這種江南大院,只聽爸爸講過一些。 汪政清很早就給北京的古典家具店供貨。1993年,剛剛有了自己門面的汪政清到徽州地區買花板,第一眼看到那些老房子的時候,他震驚了。更讓他感慨萬千的是,他發現在那個窮困的山鄉里,竟有一座不小的書畫院。從此,他開始為這些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老房子著迷。 他花6年時間訪遍了江南,哪有漂亮的老房子,都畫在他心里的地圖上;那些房屋的式樣,閉上眼睛就在腦海浮現出來。 汪政清曾多次與一些愛不釋手的老房子失之交臂。在江西,他看中一個明朝中期的老宅,柱子比故宮的還粗。眼看要塌了,就地恢復需40萬元,族人出不起這個錢。但賣又不成 有1000多人牽扯利益分配,全是宗譜上房屋主人的后代。 2003年7月,汪政清終于用原打算在城里給自家買房的錢,購買了移來北京的這套老宅。買的過程非常簡單,房主五代單傳,沒有任何利益分配問題。 拆房動鍬那天,汪政清看到50多歲的主家一人坐在河邊掉眼淚。二樓存壓的祖宗牌位有七八十個,一邊拆一邊往下掉。拆下的每塊木頭都按位置編號,用十幾米長的卡車拉了三車,運到北京。 回京后,汪政清急于借張皓銘的力量恢復老宅,便以微小的利潤賣了。 由于房屋主家已經在過去的幾年中陸續賣光了老宅中所有能拆下來的構件,汪政清買來的,實際上只是老宅的框架。在裝修過程中,汪政清只得把自己以前從別處收來的雕欄、雀屜等精美木件配給這座老宅,加上設計經常修改,工期不斷拉長,結果做到現在,他發現已是略虧。好在宅子復原后的漂亮程度,超出了汪政清自己的想象。 有了第一次的經驗,今年,他又收來了兩套徽宅。這兩套宅子他不打算賣,只是就地恢復起來作為樣板間用。 他想自己退休以后,能和家人在這樣的宅院里安度晚年。 作者 曹紅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