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勁
一份產業發展報告是否客觀、科學,不僅在于報告本身的公正性,更在于它能否直面問題,并為問題的解決提供思路和參考。
如果不正視房價虛高、老百姓買不起房這個現實,有關中國房地產發展的任何預測,
都不具有公信力,都會遭到質疑。評價中國的房地產業,不在于簡單地否認所謂的“地產泡沫說”———實際上,在樓市價格居高不下、樓盤空置率逐年增長的情況下,“地產泡沫”的說法,有它存在的理由———而是要重新審視調控政策操作的科學性,改變產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不良模式,消除暴利。
畢竟,“居者有其屋”才是房地產業發展的根本目的。
青年話題編輯室
針對今年以來國內房地產價格的普遍上漲,特別是為了回應境外媒體對國內房地產業“泡沫預警”的忠告,建設部政策研究中心課題組日前拋出了一份全面否定國內“地產泡沫說”的專題報告。(10月16日《中國經營報》)
報告中對目前中國房地產市場所做的分析和判斷,特別是得出的“泡沫之說并不成立,中國房地產金融危機尚無跡象”的結論,筆者實難茍同。特別是在這個報告中,課題組又站在官方的角度,為目前市場上高額房價做了充分辯護,有進一步助長房地產繼續投資過熱的潛在傾向,應該引起輿論的注意。
眾所周知,目前的商品房價格已經嚴重背離了國情,房子價格與人均年收入相比,遠遠超過了許多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中國的房地產價格已經高到了一套普通的住宅,大約等于城市居民8年以上收入的水平(國際的標準是3年到6年,而美國是3年到5年)。商品房價格的居高不下,導致眾多居民無力購買(或改善)住房。“居者有其屋”不僅是中國傳統的富民理想,而且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一項基本目標,目前的商品房價格顯然與這一目標相背離。
同時,中國房地產業始終處于一種“帶病增長”的模式,這也是事實。在多數情況下,房地產開發企業都是以資金的高風險為賭注進入市場的,經典的“空手套白狼”模式是:通過各種方式取得土地,由建筑企業墊資開發,取得預售資格后開盤銷售,獲得收入,然后再投入滾動式開發。在這個過程中,開發風險在一個規則不健全的市場經濟環境里,被批量轉嫁給銀行、普通消費者和建筑企業,形成一定程度的虛假繁榮。銀行資金目前占到房地產開發的60%,大大超過國際標準,金融風險迫在眉睫。一旦市場轉弱,無力在高價位接盤,后果將不堪設想。
在今年春夏之交,在南方許多地區,房地產商紛紛推出各種形式的降價、打折措施,以降低房屋空置率。輿論驚呼,這是隨著國家新一輪經濟宏觀調控的到來和銀根的緊縮,“中國樓市終于出現了可喜的全面降價拐點。”但是,建設部緊接著出臺的新的土地供給政策,不僅沒有擠出原有的“地產泡沫”,反而推波助瀾。由于新土地供給政策造成的供應量過少,致使房價猛漲,出現明顯的“跟風效應”,使眾多暫時無能力改善住房需求的消費者產生恐慌,寧可負債累累也要購房,加上有些房產公司聯手人為炒作、哄抬房價,更給房地產市場帶來了虛火。
入秋以來,正在各方開始冷靜反思新一輪房價波動的關鍵時刻,建設部的官方調查報告又要全面否定“地產泡沫說”,為商品房的高價位提供理論支持,此舉令人匪夷所思。
毫無疑問,實行土地使用招拍掛(招標、拍賣、掛牌)政策是完全正確的市場經濟政策。但是,為什么偏偏在房價出現可喜拐點的時候,建設部要匆忙推出這項政策,緊急限制土地供應?為什么一個原本要擠出水分的政策,在制造了更多泡沫遭到海內外質疑的時候,建設部所屬的經濟專家們,又要推出一個旨在全面否定“地產泡沫”的報告?這其中有什么關聯和呼應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