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慶,這是一個怎么看都非常吉祥的縣名。該縣地處黔中高原深處,28萬人口,是貴州省人口最少的縣份之一,典型的山區農業縣,如今余慶人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我們不是農業大縣,但我們是農業強縣。
余慶人敢說自己是農業強縣是緣于農業標準化在當地的普及。經過十幾年的發展,農業標準化已普及至當地幾乎所有農作物的生產加工,在很多村莊的房前屋后,連小菜地也是
拉線成塊,橫豎成行。從一組數據可以看出,余慶已建設苦丁茶基地2000公頃,優質油菜籽基地8000公頃,優質烤煙基地4700公頃,無公害蔬菜基地700公頃,僅5項基地,就已占全縣耕地面積的80%,而目前該縣還正在大力發展紅金桔、八角及中藥材示范基地。
記者下鄉的目的地是小腮鎮春景村,在這里充分領會了農民式的“狡黠”。
有一個主要采訪對象叫徐玉林,58歲,全家有老伴、兒子、兒媳、孫子5人,種植苦丁茶0.8公頃。采訪中不免問及種植收入,徐玉林說,今年的茶葉只賣了1萬多元。陪同的工作人員立即對此數字表示懷疑,按今年的價格,0.8公頃茶園最保守收入也應在兩萬元以上。徐玉林的解釋是,人手不夠,只采了不到一半。但是,他很快就說漏了嘴,為了證明他家的茶葉質量,他說精品茶就賣了八九千元。
農業標準化給這里的農民生活帶來了巨大變化,并且影響深遠。以下是一段記者與徐玉林的對話。記者:你以前種的是什么?徐玉林:種過烤煙,還種過桑,養過蠶。記者:什么時候開始種苦丁茶?徐玉林:1999年。記者:怎么想著種茶呢?徐玉林:政府扶持,還有人指導,而且比種其他的收入高。記者:你們組里有多少人家種茶?徐玉林:80多戶都種,有比我多的,有比我少的,有把自留地都種了的。記者:如果不按標準化種植,會不會影響茶葉的產量?徐玉林:沒有標準化?那我們就不種茶葉了。
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在前兩年,由于苦丁茶完全是買方市場,單產曾高達一兩萬元,目前仍保證在4000元左右,據他們測算,如果苦丁茶的單產在2000元以上,其效益就仍高于其他農作物種植。3年前,余慶縣僅有苦丁茶200公頃,現在是2500公頃,顯然,種什么賺錢,怎么種更賺錢,在農民的心里都有一本賬。
政府的重視與支持、標準化工作人員的努力、農民的辛勤勞作使這棵農業標準化之樹在余慶結出累累碩果。
1992年以來,余慶縣先后制定發布了《烤煙地方綜合標準示范》、《余慶苦丁茶綜合標準體系》、《油茶籽綜合標準示范》等24個地方標準和生產技術操作規程。目前,全縣農產品標準體系認證已達45個,標準備案率達100%。通過對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的有效實施,全縣的大宗農產品生產過程中各環節的質量管理均得到有效控制,基本走上了“有標可依”的發展軌道。
縣農業產業化辦公室主任向明全說,這些標準中的每一個數據都是實踐中得來的,容不得半點想象。就比如苦丁茶,這本是烏江兩岸的野生植物,一旦要將它進行產業化種植,它就變得嬌貴,挖個樹坑都有講究,坑深了,樹長不起來,坑淺了,樹會死掉。
2003年,余慶縣實現農業總產值4806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336元。2004年,農業部將余慶縣列入“全國第二批無公害農產品(苦丁茶)生產示范基地縣”。
數字與榮譽,無一不佐證了余慶縣一系列農業綜合標準化體系的科學與嚴謹。
作者:本報記者 歐陽維民 劉 艷
(來源:本站原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