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刻注冊新浪免費郵箱,激活1G空間
10月12日,記者來到正在北京農展館舉辦的第二屆國際農產品交易會現場,感受到不一樣的熱鬧。與以往不同的是,在這屆農展會上亮相的來自全國的3000多種產品一改“土相”,變得更有“賣相”。大米裝進了精美的紙袋,雞蛋放進了鮮艷的竹籃,新鮮蔬菜也封進了真空包裝袋,散裝的產品已經難見蹤影。
精裝農產品看著好看,搬運方便,深受歡迎。而更讓人驚喜的是農產品的變化并不僅
僅停留在外包裝上,更重要的是內在品質發生著改變。普通的蘿卜、白菜搖身變成了時尚的脫水菜,身價也直往上竄;不起眼的仙人掌加工成了綠色怡人的粉條和營養掛面;蕎麥變成了一盒盒搶手的方便面,精加工、高附加值的新產品使農產品的產業鏈越拉越長。農展會上,內蒙古大廚食品有限公司的非油炸“草原蕎麥面”系列產品十分暢銷,原本只展不賣的產品,在參觀者的再三要求下,也優惠銷售了500公斤,有的參觀者一下子就搬走好幾箱。
人們在展會上購買各種農產品的熱情遠遠超過了觀賞的興趣。現場上到處是提著大包小袋的人群,有的甚至推著小車來搶購,展會變超市了。其中展銷有機、綠色、野生產品的展臺前最為熱鬧,有機大米、野生蘑菇、野生木耳、野生茶葉和各種野菜都成了展館里的搶手貨,就連用野生原料加工成的各種飲料、啤酒、調料等都備受青睞。從沈陽專程來看展覽的劉女士購買的六七種產品,全是沾“野”字的。她對記者說,本想來看看,沒想到野生的東西這么豐富,多買幾樣回去嘗嘗。有劉女士這種想法的參觀者不在少數。
置身農展會,觀賞著目不暇接的農產品,記者在感受熱鬧之余也發現,來自全國各地的農產品雖然日益褪去“土色”,但品牌化程度并不很高,數千種產品中人們熟悉的、能叫得上名字的品牌并不多,大多數都是默默無名的產品。展會上打區域牌、特色牌的很多,而相比之下知名品牌的身影顯得有些孤單。看來,農產品不僅需要規模化更需要品牌化,尤其是走向國際的品牌化。
作者:本報記者 王婭莉
(來源:本站原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