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未見王玉輝的面,就聽說他是遼寧省北票市政府表彰的“辣椒狀元”,今年的收入要在6位數以上。王玉輝是馬友營鄉(xiāng)小烏蘭村人,他的辣椒地在村西5公里地外的牦牛河邊,是國家級農業(yè)標準化示范區(qū)內無公害辣椒基地中最大一塊地。17公頃的種植面積,使他成了示范區(qū)內無公害辣椒種植的第一大農戶。侍弄了20多年莊稼的王玉輝是個農村“好把式”,擺弄農活樣樣精通,種地的事沒有他干不了、弄不來的。可種植無公害辣椒,卻是近幾年才掌握的新技術。
2001年馬友營鄉(xiāng)在全市第一次推廣標準化無公害辣椒種植時,王玉輝和其他農民一樣地不情愿,種慣了大田的他們怎么也想不通:“上秋后,辣椒能夠當糧吃?”那一年,他在自留地承包田上勉強地種植了0.2公頃無公害辣椒,還留了0.06公頃種了玉米。秋后,王玉輝的辣椒賣出了6000多元,這著實讓他大吃一驚:“好家伙!辣椒單產收入比玉米整整多了近1500元。”
如今,一說起辣椒,王玉輝就特別興奮。他半蹲在辣椒地摘下一枝紅椒,忘情地對記者說:“這種朝天椒,長到5~6厘米時最好,色氣正、皮厚,是符合出口標準的椒,估計今年每公斤要賣到10元以上。如果不夠這個標準和尺寸的,就只能用做加工椒了,賣價也就低了。”“是不是所有夠這個尺寸的辣椒都符合農業(yè)標準化?”記者試探著問。
王玉輝笑著否定了:“尺寸相當的普通辣椒,不算符合農業(yè)標準化要求,標準化的主要條件是無公害;就是沒有污染、沒有農藥殘留的綠色種植。”
說到農業(yè)標準化,王玉輝頗有感觸:“現在馬友營鄉(xiāng)的農民基本上都是示范區(qū)內無公害辣椒基地的種植戶,人人都懂標準化種植技術,戶戶都有辣椒種植田。”
王玉輝今年種植的辣椒長勢特別好。他自己估算,秋后平均單產250公斤左右,而這些辣椒大部分都是符合出口標準的,總收入要在55萬元左右。
在他看來,這個對絕大多數中國農民來說,不啻是個天文數字的收入,一是靠農業(yè)標準化的無公害種植,二是靠市場的品牌推動。沒有示范基地的帶動和標準技術推廣,就不能保證辣椒的良好品質,但要沒有品牌推動,再好的辣椒也不能在市場上供不應求。
馬友營鄉(xiāng)的無公害辣椒在2002年秋天就開始旺銷了。那時,市場上的無公害辣椒和普通辣椒很難區(qū)分,為了增加當地農民的信譽,保護無公害辣椒,鄉(xiāng)政府依法為農民商標注冊。王玉輝的理解就是:“要用品牌營銷的辦法去贏得市場”。
兩年來,“川州紅”、“北鷹椒”不僅叫響了山東、河北、天津、湖南、浙江、江蘇,還出口到韓國、日本和俄羅斯等國家。
如今,經注冊的“川州紅”牌辣椒和“北鷹”牌朝天椒,不但是馬友營鄉(xiāng)農民們的自有品牌,還成為北票市農業(yè)標準化無公害辣椒的代名詞,所有符合標準要求的無公害辣椒,都用這兩個品牌對外營銷。
作者:本報記者 孫 偉
(來源:本站原創(chuà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