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來了,上海國際賽車場內雷霆萬鈞的轟鳴聲,像一個宣告,世界三大賽事之一的F1,于2004年中秋節前夕,馳入華夏,完成一個歷史性的零距離擁抱。
她又似乎距我們很遠,貴族式的氣派與規則、數千乃至數萬元人民幣的一張門票,與蕓蕓大眾的生活仿佛相隔十萬八千里。
當車王舒馬赫與法拉利的紅色狂飆與在世界各地一樣,同樣席卷著中國F1車迷的激情時,當10支車隊、20輛賽車在場內尖嘯著角逐時,連賽車馳過所激起的藍煙都很真實。
但當曲終人散后,無論是觀看電視,還是現場目擊,看見了是否意味著知道了,起碼,記者本人不敢將兩者劃等號。
其實,記者在上海現場觀看的兩天里,神經繃得很緊,緊急調動了所有感官,章魚一般探知與吸納,但最終發現,F1這玩藝兒速成不得。不過,尚有片鱗只爪收獲。
燒錢的速度。據未經驗算的一種說法———10個人圍在一個大火爐旁,手拿面額為10美元的紙鈔,每人一張一張不斷地投向火中燒,那么,這10個人整整燒一年所用的錢,就是一個F1車隊運行一年所需要花的錢。
賽車研發投入。各車隊之間的預算都是保密的,但大概的平均數是有的。今年恰逄本田參加F1賽事40周年,據他們介紹,英美本田車隊的每年花費為,發動機開發約兩億多美元,車身開發得1.5億至2.5億美元,合起來大約4億美元。
人力投入。還以英美本田車隊為例,參與在設計、制造、試驗、維修等研發過程的人員,英美BAR約500人、本田500人,再加比賽工作人員100人,共1100多人。
成功四大要素。賽車性能、車手技術,車隊戰術、團隊管理。
F1車隊的算盤。既然賽車為汽車尖端科技的結晶,因而將F1視作“奔跑的實驗室”為多數車隊共識,將F1上的技術借鑒并運用到批量生產的商品上,乃理想之果。不過,F1與商品車看起來不太相干,例如,F1賽車70%以上的材料為碳纖維,而金屬材料,卻只用合金的鎂和鈦。所以,通過F1提高廠商的品牌知名度打市場,才是其共性。
感官刺激度。在現場觀看讓感官最受刺激的,不是花花綠綠、五顏六色高速馳騁、蝴蝶般穿梭追趕的賽車帶來的視覺沖擊,而是用天空炸雷形容其響度也絲毫不為過的聽覺刺激。尤其,這種雷鳴聲馳過你近處,接連不斷吼上一個多小時,你又無處可逃時,那份刺激與對耳膜的碰撞,其沖擊度,既是天籟般令人心旌搖蕩的爽快淋漓的享受,也是世界末日來臨般的一種歇斯底里的酷刑。所以,耳塞為看F1的必備工具。
F1不是賜福。對國人,F1如春花般芬芳可人,而在其發源地歐洲,已呈現陽光落山的走向,尤其是昔日作為贊助主力的F1煙草廣告贊助商,2006年后,在歐洲就被取消資格而完全偃旗息鼓。所以,F1在亞洲、非洲等地尋找新市場勢在必行。況且,中國乃當今世界第四大汽車生產國、第三大汽車消費市場,F1若不趨之若鶩才怪呢。所以,我們雖然對F1運動和文化知之不多,卻可以從容、坦然地享受、消費F1,不必再有請求的姿態。
F1決勝于獨立自主開發。這并非巧合———名列車隊積分前兩位的法拉利、英美本田車隊,取勝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都能夠獨立擁有F1賽車發動機與車體的研發、制造及改進,此乃核心競爭力。例如本田,也給其他幾個車隊提供發動機,但他們的成績也落后于英美本田車隊。這不由人想起貓給老虎當教師的哲理;還讓人想起,如果中國有朝一日也躋身F1的話,前提是:將自主研發準備好了再來玩,否則不如不來。F1,沒錢萬萬不敢玩,有錢千萬要把自我研發的“童子功”練好才能玩。
作者:本報記者 趙 偉
(來源:本站原創)
|